APP下载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教学设计案例

2020-01-09戴美玲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戴美玲

(江苏生活高级技工学校 江苏 2250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选取的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马复、王巧林主编的《数学(第1版)》。本套教材遵循了新教学大纲对认知要求、技能培养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紧密联系了实际,符合中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二、设计背景

本课教学实施主体为中职一年级旅游专业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参与学习的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来解决部分问题。其中,部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数列的分析、借助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2.难点:理解等差数列中“等差”的特点,通项公式的推导。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内容通过三个情境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六、案例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借助视频创设了三种情境导入,从科学→专业→生活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找到数列的共性特点,从而强化“等差”的含义。接着,我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依据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便强化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会学。在例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加强其从基础到变式的训练,并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知三求一的方法,使其逐步形成方程的解题思想。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并灵活运用,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根据教师会教、乐教的特征,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反复推敲。为了能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点:1.对定义中“从第二项起(n≥2)”“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三个关键词的理解,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引导的方式,在课上反复锤炼,加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2.为了更好地阐述数学的本质,教师常常需要把自然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由于刚接触等差数列的定义,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定义转化成符号语言。于是,我便采取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并尝试自己归纳和总结。3.在讲解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内容时,我们发现数列主要解决的是数的问题,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实质是寻找一组数所具有的共同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的问题是类似的,因而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轻松有趣。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严谨性。4.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将例题由易到难渐进推出,并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蓝墨云班课)实时跟踪,统计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应用的情况,并运用讲练结合的方法,重点强调规范解题步骤,以及如何运用“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来解决较难的题目。5.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我让多名同学分别阐述了本节课的所学所想,充分落实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过程脉络清晰,节奏流畅,重点突出,并有效突破了难点。学生回答问题较踊跃,也乐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对问题的求解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还能找出最简便、合理的解题方法。这便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案例启示

活力课堂这种突破传统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于现代中职课堂是相当有必要的。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时的数学课堂,真正意义上地把它创设成讨论、合作、互动的课堂,德育教育的课堂,应用现代技术的课堂,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数学美,以便去追求数学美。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伊始,我便让学生通过三个情境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之后,我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尝试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接着,我在给予适当引导,并通过学生组间点评、学生自主总结,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不足之处在于有小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知识储备有限,致使其学习兴趣不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让我们的课堂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可见,要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不仅要看教师讲得有多好,更要看学生学得有多好。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较好地帮助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本次中职学校活力课堂教学设计的反复研究和推敲,我真正体会到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转化角色,让学生在求学的舞台上多发现、多提问、多探究、多质疑,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中职数学课堂能充满动力,学生也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