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唱游”教学 灵动低段音乐课堂
2020-01-09朱晓娜
朱晓娜
(重庆市渝北金港国际实验小学校 重庆渝北 401120)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尤其是6~8岁的低段小学生,他们希望被朋友喜欢和接纳,因而越来越关注友谊和团队活动,喜欢集体活动和有趣的游戏。“唱游”指边学唱边游戏,它寓教于唱歌与游戏之间,是集听觉、视觉、感觉三位一体的音乐综合体验活动。它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因此,一直以来,它都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技能目标。当儿童伴随着美妙的音律,与同伴在轻松的游戏中合作体验、感知音乐时,他们也从中提升了音乐素养,实现了边唱歌、边游戏以及个性能力的发展。这就使教师的40分钟音乐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有层次、有价值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合理的“唱游”。“唱游”涵盖的内容丰富,有律动模仿、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蹈等等。在音乐课堂中,如何能驾轻就熟地合理“唱游”,是对音乐教师学科素养、组织判断能力、教育思想等综合素养的考验。教师若组织不当,就只会让当前的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实则无教育实效的娱乐天地。
一、“唱游”中的聆听律动,游出课堂的规范与礼仪
1~2年级低段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它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行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其多位感观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学习与投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从一开始便要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综合可利用的音乐素材,创造性地从教材中选择三至四段风格特点鲜明的音乐曲目,用于低段儿童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比和聆听风格迥异的音乐,并创造性做出与之相符的律动,在课堂的不同环节里随之专注于各类变化的音乐活动,以形成良好的音乐秩序和同伴互学的礼仪。例如,教师可用欢快动感的《玩具兵进行曲》《郊游》等音乐组织学生进行踏步游戏;或是剪辑音乐小片段贯穿走步、碎步、踢腿步等变化行进;用带有动物叫声的《吹口哨的小狗》《动物唱歌》等充满童趣的音乐或歌曲,组织学生边模仿小动物走路,边在教室内自主唱游,完成课前的热身与基本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用激烈的拍手曲,统一整齐地随之拍打节奏,以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又或是当学生参与游戏过于兴奋停不下来时,选择用舒缓的摇篮曲或是单一的优美旋律,引导学生静静聆听、悄悄入座。在聆听律动、合理“唱游”的过程中,教师要擅于分类选择学生们喜闻乐听的音乐,并用以组织教学。教师要将其作为一种信号、一种制度,以一学期或是半学期为活动周期反复进行,使学生逐渐养成聆听音乐,随之律动,有序律动的良好习惯。让律动“唱游”贯穿课堂始终,用音乐引导学生行为礼仪。教师要在音乐中告诉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样做,真正实现有趣的“唱游”,有价值的“唱游”,保持学生与课堂的灵动。
二、“唱游”中的多形式结合,“游”出音乐教学实效
“唱游”一般可分为熟悉音乐、学习动作、进行表演三个阶段。它是一种训练学生对音乐要素(包括节奏、和声、旋律、速度和音色等)的感知力,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培养学生节奏感和乐感的有效教学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形式极为丰富的艺术载体。在对低段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结合每次音乐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以儿童群体的需求爱好为基础,有效挖掘和分析教材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唱游”方式,并进行合理施教,以保证音乐活动的实效性、教育性、目标性。[1]同样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同的欣赏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唱游形式,不同的唱游形式又决定着不同欣赏目标的达成。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低段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们往往在反复聆听2~3遍后便显得没什么兴趣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考虑,确定每一次聆听的小目标,并设计出能辅助音乐聆听、帮助学生完成目标的“唱游”手法。例如,完整聆听《月光光》《空山鸟语》等优美热情的乐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允许学生躺在地板上,用随之晃动身体或是轻轻摇晃肢体等方式感知歌曲情绪,对音乐展开联想。在分段聆听中,教师则又可以分解简单的手势律动,或从动作幅度上区分速度、长短等方式着手。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运用“唱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识唱歌词,唱好歌曲。一至二年级教材中的歌曲,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儿歌,朗朗上口,宜于诵唱,如《上学歌》《其多列》《小雨沙沙》等等。为此,教师大可从“唱”中“读”、“游”中“学”上下功夫。“唱”中“读”即是指导边听音乐旋律边有节奏拍打身体部位朗读歌词,有点类似于近年来较推崇的素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通过“听诵”的唱游式结合,体会音律与字词韵律的和谐,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逐渐融入填词训练,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歌词和乐曲的能力。另外,在处理歌曲中的知识难点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唱游”帮助低段学生轻而易举地攻破知识难点。例如,针对附点节奏的感知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集体“拖步”舞蹈,再配合X.X的拍手来感知节奏。
三、“唱游”中的合作游戏,游出课堂友谊的升华
在唱游中营造愉快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这是音乐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应是和身体动作相结合的。人类音乐萌生之初皆为载歌载舞,这也是最符合儿童多动特点的。因此,我们在唱游中充分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合作游戏,能进一步增强师生身体的协调性,增进友情,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歌曲《两只小象》时,我先让学生聆听歌词表现的音乐形象:两只小象就像好朋友一样,在河边见面时互相打招呼、互相握手问好。随后,在学唱歌曲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随音乐节拍,根据歌词动作进行表演,如钩钩长鼻子,甩甩手臂等,使其在音乐中理解歌词,表现音乐形象。这样,我便成功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互相问候、互相握手的情境。学生们在欢乐而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歌词,唱好了歌曲,且丰富了生活经验,也感受到了与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在执教《星光恰恰恰》舞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增加了律动的训练,以便能培养学生律动与歌曲的协调性。我设计了学生与学生两人一组的交际式舞蹈,配上歌曲使其一起边唱边合作。音乐舞蹈成为课堂中生生互动的主渠道。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整堂课都非常活跃。在组织《铃儿响钉铛》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三角铁、沙槌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小歌手”“演奏家”“伴舞团”再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营造出了浓浓的音乐会氛围,创设了艺术展示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听音乐、用乐器、会表演的愉快体验中达到了学习音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