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心理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0-01-0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育中华心理健康

贾 玮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职业教育……等各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积极融入其中是在必然。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心育的现代价值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普遍建立在欧美国家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基础之上,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影响了国内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从心理学视角看,我国传统文化中涵有较多身、心、灵及健康的思想,如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身心合一,儒家强调修心养性的健康原理,佛家则强调慈悲、大爱的精神境界,即心灵的提升和净化,而中国医家治未病,着重调理亚健康,怡养性情等。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传承和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是有益实践。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先驱——阿尔伯特·艾利斯(1913-2007),他在回顾上世纪临床心理治疗的发展时说:“20世纪末,人们将会更多关注理性和信仰领域的心理治疗研究。”我国具有丰富类型的信仰文化,古有儒、道、佛、法、墨等诸子百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墨学中绝,法家成为隐文化,道家流传不绝,儒家成为主流思想,“中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我国心理学研究起步晚,有大量的信仰问题可展开研究,如儒道释对待生死的态度与心理健康,儒道释的心理理论与调适等。当今文化日趋多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将会引来更多世人注目,在此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论证,将利于世界心理学的交流与整合。

儒家文化认为人的精神、躯体、社会和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国人很自然把心身合为一体,缺乏区分意识。人们多倾向于表诉心理症结为生理痛苦,把关注点投放在身体症状上,如心悸胸闷、腹痛胃痉挛、偏头痛等,将烦恼苦闷归因为身体出了异样;问诊医生,但不是精神或心理科;欲通过身体治疗的方法来治愈心理问题。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没有即成体系的心理健康理论,但“儒家的道德取向”、“墨家的功利观”及“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等优秀文化智慧无疑对高职心理育人有着时代价值和长远意义。

高职院校常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两方面着手建立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心理干预过程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再塑造的过程,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操作性步骤与方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教育与咨询干预的有效衔接,需要提高操作性。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高职心育工作要创造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本研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既体现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价值,也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二、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心育的困境分析

其一,传统文化遭受过度解读。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为了引发学生兴趣,通过所谓“解构”方式解读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不准确的传达与解释。解读的事物如果完全失去了原貌,不是良性继承与发展延伸行为,造成破坏致畸。有的甚至丢弃了中心灵魂,变为他物,这种方式显然更不可取。顺应时代发展,以时下学生们喜欢听乐意看的形式,解读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解读可庸俗化、娱乐化、消费化。

其二,传统文化表达形式不灵活。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工作前,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没有恰如其分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致使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能力不足,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限,纯粹的拿来主义,浅尝辄止的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发挥有效的育人功能。相关教师所授课程教法单一、形式单一、营造氛围不活泼,表达形式不灵活,欠缺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不能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自然衔接,导致他们缺乏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其三,借助现代媒介载体不够。大学生自我约束力、适应力较弱,随着手机、网络、电脑等信息工具的普及,面对新媒体中直接、快捷的多元文化呈现,他们的文化价值判断力被削弱,这给高职心理育人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采用数字文化(年轻人的“通用语言”)传播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中媒介应用明显不足,将文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上开发不足,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精髓的认知和感悟受到局限,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引领的作用不明显。

其四,在心理应用领域理论与实践不足。当下,中国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不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心文化”,帮助学生接纳自我、积极调控情绪,甚至追求自我实现,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所需。然而,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思想宝藏中寻找文化适应性的心理治疗观任务艰巨。尽管先后出现过整合治疗、中国音乐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等治疗观,但其在心理应用领域理论与实践不够,特别是心理干预模式的本土化思考不足。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心育的路径探索

教育部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指出,强化高校“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滋养师生心灵”;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提出,要实施“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文育人”、“心理育人”要求我们既要突显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道德教化效用,又不能忽视结合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开拓心理育人路径。

首先,以文化人,提升心理课堂品质。以文化人,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培育学生。在高职普及公共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内涵,提升心理课堂品质。通过诵读经典、分享典故等形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都是开启心智的钥匙。增加高职心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堂活动环节,创新心理健康课堂。通过心理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深入挖掘文创产品的积极疗愈价值,激发广大学生通过多维创意来关注心灵成长,增强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启示学生在面对各种磨难时(如汶川支援、新冠疫情共克时艰)看到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延伸的时代意义,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性。高职心育要通过建立双向互动-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来启迪学生心灵,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短视频、音频、虚拟模拟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满足当前学生网络化、碎片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自助巩固学习成果。除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渠道有效性,还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如主题心理沙龙、朋辈心理辅导等环节。通过“剪纸”、“彩绘脸谱”、“陶艺”、“茶艺”等熏染性情的体验式心理课堂,呈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技艺,传递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获得感。

三是,言传身教,提升育人育心感召力。高职心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心灵导师,对学生美丽心灵的塑造、健康心态的保持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他们不仅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启迪心灵,唤起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意识,还要在日常行为中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是践行的文化,要在生活中引导大学生去践行,即加强心育第三课堂建设,可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带领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去生活社区、敬老院、幼儿园等机构志愿服务,增强学生对仁爱、感恩的切身感受。教师要不断学习,厚实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塑造优雅心灵,以自信自尊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用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发展,坚持“润物细无声”,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召和陪伴学生成长。

四是,依托校园文化场域,打造心育特色品牌。无数“文化场”在人的内心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即文化构建人的价值意识的过程。大学校园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场”,高职心育工作可借助“场”里“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踊跃加入,将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育人的第四课堂。通过大力推动诗词社、书画社、曲艺社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邀请非遗项目进校园,以及打造校园艺术长廊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地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民族文化的智慧魅力,强化传统文化认同感,积累深层心理积淀。积极开展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理念”的高职生特色品牌活动,对其中优秀的活动文案批准立项,给予经费支持及后期推广。巧妙借助身体瑜伽、音乐唤醒、园艺绿植等融入传统元素的身心疗愈力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文化氛围。

五是,巧用新媒体介质,建设心育宣传平台。新媒体是当今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丰富信息的必要介质,影响是多维度的,日益深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健康,甚至建立何种人生价值观。高职心育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教学上采用微课、慕课和微视频等多种录播形式便于随时观看,如随时打卡“传统文化中的心理保健”微课。同时,加快高职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建立多维沟通窗口,及时发布“心文化”信息线上互动交流。通过学生群体喜爱的媒介,特别是微信群、微信公众号、h5小程序应用,开展“云”竞技,如“云”中谁寄锦书来校园书信传递活动、拍摄vlog心理微视频竞赛、我的“云端”心情故事比赛、绘心情·会生活等心育活动,呼吁人文关怀的回归,唤起学生对温情的感怀,营造温暖有爱的网络云空间。

六是,注重文化适用性,建构中国特色的心理干预模式。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它德育内容的精髓。国学经典著作《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有“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的人文情怀和“天人和谐”的境界对中国人看待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关系”往往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核心特色,是了解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键概念,而且认为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互动中形成。可见,问题心理和行为因东西方文化的界定不同而异。高职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模式应考虑到文化适应性因素,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学生个体内部,而是应重视家庭关系、德孝情况以及个体权益,在人际关系、社会情境等综合因素中寻求积极的疗效,心理问题和精神困扰的治疗要以提高个人自我涵养和调和家庭关系为基调。

总之,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大德育思潮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增益。在今后的心理育人工作中,要不断融合儒学经典、法家典故、道家思想智慧,激发当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担当、创新务实的内在力量,着力开拓乐观旷达、厚德笃学、见贤思齐、刻苦求真的学生成长成材心育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在校时期的心理健康,乃至未来一生的幸福生活产生积极且持久的影响。

猜你喜欢

心育中华心理健康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