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素质本位视域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建构

2020-01-09娜,王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安 娜,王 媛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022)

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下,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其中,核心工作即1+X证书制度。它是职业教育一项全新的重要改革内容。继职业教育以为工作过程导向、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理念及教育形式之后,1+X证书制度对提升职教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入解析1+X证书制度

(一)1+X证书制度的核心要求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X证书制度中,“1”为一个学历证书,体现受教育者学习经历及学习情况;“X”为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反映了证书持有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等级。1+X证书制度的理念是学历教育夯实学生职业素质根基的同时,进一步开发不同行业,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实现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学历教育体现了人才培养面要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职业素质本位”要求下课程除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基础、职业技术训练课程外,还包含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多种教育内容。学历教育是受教育者完成人格塑造,形成职业素质的最重要最主要形式,体现教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证书培训则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面向行业发展的适应性。证书培训是通过政府的引导,职业院校协同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通过开发培训证书、合理安排培训任务,共同把脉人才需求与质量。《方案》明确了将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有核心职业能力又有相关支持能力的复合人才,其实质是致力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1+X证书制度的核心任务是明晰1与X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

1+X证书制度与在职业院校中广泛实施的双证制度在两方面有根本不同。其一、证书等级体现的内涵不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者都能够反映持证人员通过考核并已经具备了从事某种岗位或职业的能力或水平。区别在于,前者并没有体现持证者的技术等级和技能水平高低,只是说明了持有证书的劳动者已经具有从事该职业必需的知识素质和技术能力,具备了某项岗位工作的上岗从业资格。它是持证者从业的前提条件。1+X制度中X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分为初、中、高三级,证明了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持证者从事某项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级。其二、证书在体现等级资格内容上有所不同。职业资格证书反映在证书内容是仅为某一项从业者的执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则体现了X的鲜明特点,证书可以组合反映持证者的一项或若干项职业技能,还可以反映持证者某一项职业资格的不同等级,可以说,X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需要对原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进行综合提升,在证书中实现同一级别若干职业技能等级的有效组合,实现不同级别若干职业技能等级的有效组合。

实际上,学历教育中的1与证书培训中X在一些范围上会出现交叉,在内容上必然存在一部分重叠,学生通过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通过技能考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获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然而,X的内容范畴远不止于此,它应该是对学生特定职业素质和具体职业技能培养的拓展和延申,它应该是独立于1学历学习之外的体系化培训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培养计划中融入职业技能模块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完成技能知识与企业每个具体岗位的对接,做好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两者的合理衔接,是1+X证书制度重要研究内容。因此,1+X证书制度的实践中廓清1与X的内在逻辑关系成为了1+X证书制度的关键工作。

(三)1构建1与X的学分认定制度是1+X证书的基础

如果职业学校简单地将学历教育的部分理论和技能内容和学生通过考核取得的某些课程成绩与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直接进行学分互认,就违背了国家出台1+X制度的初衷和1+X制度对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方案提出要构建有效连接1与X的学分认定制度。这是从量的层面要求了学历与职业等级资格的内在统一,使1+X对职业教育发展取向的作用和价值发生了根本变化。显然,学历教育中开设的课程不可能都与证书中的培训项目进行学分转换。但是,由于一些课程与培训内容存在高度重复,课程体系中这样的课程就可以进行学分上的直接互认转换。对于这类课程,就要改变以往的学历教育的考核方式,按照证书认定的内容进行考核,并要注意建立考核档案,做到结果有标准可依,过程有资料可查。有些课程的内容无法与证书培训的内容完全一致,但其中的部分模块出现重叠,这类课程,可以首先将整门课程学分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模块根据内容和数量确定占据的部分学分。这样做既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又让证书培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变得更为具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晰1与X的内在关系、建构学分认定制度,三者间相互关联,内在统一,共同构成了1+X制度的核心任务、关键工作和基础要求,三者共同引领了未来职业教育1+X制度的发展取向。

二、“职业素质本位”视域下基于1+X证书制度课程建构原则

(一)以1为本,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X工作中1即学历教育是根本,是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基础平台。职业素质视域下的课程体系更加重视学历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侧重设置相应课程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人格方面的素养。例如,为提高学生人格方面素质,就要在课程体系中匹配相应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认识到企业对从业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正向情绪的管理能力、积极向上的情感诉求、良好的职业品质以及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通过设置相应的支撑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二)职业素质本位与X培养密切联合,凸显课程体系职业特点、体现校企融合要求

建构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既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同时也要为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培训提供知识储备。因此,基于职业素质的课程建构,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课程中X的职业性特点,为专业特定的职业工作和岗位(群)服务。根据职业教育目标建构“职业素质本位”下1+X新型职业课程体系。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培训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时校企深度融合,企业专家与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机构要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培养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能力。

(三)课程体系时刻关注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性

当前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要立足人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课程体系要对学生职业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能解决毕业的短期就业问题,又能够为未来追求自我价值,应对职业挑战提供足够的支撑。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又要考虑到将来应对行业技能更新带来的职业发展。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人际交流沟通,职业素质等;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训实习课程授课应侧重创新、创业方向,摆脱单一的课本知识讲授;“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要尽量满足学生追求更高层次教育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本位”视域下基于1+X证书制度课程建构路径

(一)优化教学容,对“X”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设计人才培养“新”方案,依照方案的新“设计图”,落实好专业课程体系这个“施工图”,详尽分析人才方案中各项课程模块要求达到的素质要求、能力目标、知识要求,并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中的内容有效融合,确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应具备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分解职业能力目标,对“X”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精准挖掘

1+X证书制度下培养的是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为不断满足社会进步,行业需求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适时要求,专业课程结构应当向复合型、多进程靠拢;内容应当是有层次、阶梯式递进的。重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等级证书培训开发机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毕业生代表共同参加的专业研讨,确立工作岗位经1~3年职业发展后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基础及扩展工作任务,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总结、归纳,分解职业能力目标,再通过对照、比较,确定与这些职业能力所对应的职业等级资格。将课堂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教学过程与职业等级培训及考核对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使学生在获得“1”的同时达到“X”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

四、“职业素质本位”视域下基于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的的框架

(一)建构由“三个课堂”共同组成的立体开放课程空间

“一课堂”的教学课程是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内核。也是形成学生1和x学历技能实现的主要场所;“二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参加由学校、学生团体等举办开展的各种文、体、技能大赛,科学文化交流等活动,主要通过校内各种组织活动实现。“第三课堂”专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或学生自主参加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校外实践活动。所谓“开放”,是指重视高职教育课程各功能即1与x之间的融合性。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培训的融合;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专业职业素质课程之间的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校内“一课堂”、“二课堂”及校外“三课堂”的之间的融合等。所谓“立体”,是指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要考虑不同等级之间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对接;要考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考虑高职课程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

(二)形成四类课程组成的“横向复合化”“纵向层次化”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并不是简单地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加,1与X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依托校内课堂教学“一课堂”、校内课外活动课程“二课堂”和校外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三课堂”的基础上实现“1与X”双目标统一。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不同的教学任务模块,理论知识要求和技术能力标准就不应相同,课程体系建构应考虑就业务实性和职业针对性。要具备“横向复合、纵向层次”特点,形成通识职业素质、专业基础职业素质、专业能力职业、职业发展素质四类课程。内容涵盖满足不同职业资格等级的职业基础知识、不同职业等级能力和职业态度等。

通识职业素质课程重点关注学生职业基础素质;课程中既设置关注自然人思想品德、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的对应课程,又设置在现代人类职业活动中所必须的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社交礼仪、沟通交流等素质相对应的内容。重点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人际交流沟通,职业素质等;摆脱单一的课本知识讲授;这些都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更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现。

专业基础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能力职业课程包括从事专业岗位工作的基础性和学生专业技能必备的职业知识课程。专业基础职业素质课程侧重学生所学专业必需的职业基础;专业能力职业课程重点关注学生职业岗位(群)核心素质;这两类课程最具专业特点,是学生获取学历和考取技能等级证书的主要途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要与X等级证书开发领域密切关联,关注行业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做到同步更新。

职业发展素质课程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行业前瞻性的更好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又要考虑到将来应对行业技能更新带来的职业发展。例如创新创业、人文涵养相关课程,学生可结合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也可通过继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深造。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中开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完成教学,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对接,1与X的互通互融。

五、其他相关改革

课程体系重构后,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也须重构,要不断拓宽专业领域,更新知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考核管理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明确等级证书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内容,培养具备复合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组建一支教学中融入培训、培训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师资团队。

教学方法上,教学与培训并举,结合学校条件灵活采用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授课。考核时,既有灵活的考核方式又要保证严格的考核纪律。形成性考核可以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体现学生学习积累的过程;终结性考核要严格组织,保证纪律,充分展现学生的培训成果。此外,不应固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分配,可以根据培训等级的不同不同内容、不同标准进行灵活动态调整。两种都要适时形成完整的资料记录,建立有序规范的文档以便随时接受监督管理与后期查询等。对于实训资源,学校可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购置新设备,将设备按照技术等级进行重组,形成分级实训室。与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开发实验室,拓展校内试验、实训教学培训平台,最大程度地利用实训资源。

总之,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国家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内容、综合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系,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的一项教育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新探索。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要求有机融合,对高职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持续强化院校各类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类教材和实训资源,必将培养出一批更高质量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