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2020-01-09张海龙
张海龙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城关第一小学 甘肃陇南 746400)
培养品德良好、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儿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以往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中,教师大多以传授抽象德育知识为主,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这就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此,教师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适当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学情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小学生个人生活、学生发展、社会生活进行了有机整合,其承担着小学生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多数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也比较差[1]。同时,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为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了多个方面,多数小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也无法确定学习重难点,对知识点进行迁移的效果不佳。另外,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更偏向理论。这就导致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恶情绪。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落实知行合一理念
知行合一理念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优化的主要方向,其强调以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将教学与生活进行结合,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除编排提示语、关键词以外,每一节课均安排了三个及以上的板块,素材较为丰富。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正确解读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寻找教材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具有较大联系的点,为“知行”理念的落实提供明确的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慧眼看交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根据教材设计意图设置若干个与生活具有一定联系的板块,并穿插动静结合的案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自己过马路吗”,以唤醒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次,教师可以设置三道考题,以教师出题、学生互动答题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巩固与交通相关的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软件中展示真实的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出现交通事故的视频、图片及事故数据,震撼小学生的心灵,启发小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设置温馨提示语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督促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教师通过落实知行合一理念,可以引领小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内化道德行为标准,从而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二)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利用音乐艺术、实体物质、文学语言、多媒体等工具,对教材场景进行再现,缩短小学生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教学法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较为契合,可以使单一的教材文字转化为与小学生形象思维相符合的生动场景,实现教学的事半功倍。考虑到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需求,教师可以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工具来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二年级第三单元“我们不乱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高小学生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为入手点,先在多媒体软件中展示四种垃圾桶的图片,要求小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类型垃圾桶可以投放的垃圾类型。教师还可鼓励小学生自行设计垃圾,在小组内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实践。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可能会出现错误,可能会将塑料袋投入“可回收垃圾桶”内,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利用动手实操的方式,探究塑料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促使小学生认识到塑料袋与可回收垃圾间的差别,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垃圾分类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情境构建,可以打通教材与德育活动间的壁垒,拓展小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路径,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品德教育目标深入小学生的心灵[2]。
(三)加强师生互动
高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倡导角色互换、生进师退。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情况,综合利用调查、对比、体验、观察等方式,与小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小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知后,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开展独自探究或者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参与小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引导小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教师通过分层推进、互动探究,可以促使教师与小学生、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情感经验的分享,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角”设置导入语:多关心他人,可以发现他人的优点,而多赞美他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好朋友。随后,教师可以从小学生发现与欣赏、自我审视及赞美、行为培养及反馈等环节入手,设计“放大镜”“送赞美”“闪光卡”等几个互动活动。在“放大镜”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你可以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哪些优点?”为主题,鼓励小学生在纸上写下身边同学的名字,并利用一个或者几个关键词概况他的优点。在“送赞美”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点名表扬一些表现良好的学生,引导小学生根据同样的方法,赞美自己的同学。在“闪光卡”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为其他同学制作“闪光卡”,并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布置主题墙,将“闪光卡”张贴在主题墙中。
教师通过上述互动可以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认识面及互动探究的深度,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决定了小学生的未来,也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贯彻落实知行合一原则,以小学生为主体,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反馈思索,为小学生道德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步提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