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探究
2020-01-09罗中会
罗中会
(重庆市铜梁区虎峰小学 重庆铜梁 402560)
卢梭曾说:“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是必不可少。教师必须在幼儿阶段就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在幼儿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表达幼儿学生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学生的性格和个人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学习本身就是严谨、需要独立思考的。因此,加强幼小衔接,提高学生对语言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提供借鉴。
一、在幼小衔接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有了思维能力,才能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也才能思考语言的相关问题。在幼小衔接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其在小学的学习中不会落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针对初高中学生而言,对幼儿学生也同样不可忽视、不可缺少。教师可通过不同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如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等。教师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例如,对于幼儿语文课程《看!春天》的教学,大多数幼儿会走神,心不在焉,提不起兴趣,觉得无聊,将注意力放在别的事物上,根本做不到倾听教师讲课。幼儿在没有大量经验且没有认真听讲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回答。教师可在课程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春天万物复苏的视频,通过此方法还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课堂上能够紧随自己的思路,牢固记住自己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想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教师就要从幼儿这个年龄段抓起。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和能力能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都少不了倾听。学生如果不具备倾听能力,其以后的成绩也不会太好。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好培养倾听能力的时机,抓住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然而,许多学生还做不到倾听他人,甚至是假听。他们看起来做得很正经,但其实早已经走神。倾听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倾听需要用心,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耐心和锻炼来发展这类能力。倾听是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获得良好的倾听效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倾听的艺术。每个人在班级内都渴望被尊重,当自己说话被别人倾听时,心灵也会变得愉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也应为学生不断渗透这种思想,使其学会倾听他人的说话,并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明白倾听的作用。
在学习“拼音”这节课时,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不免感到陌生。为此,教师可以就每一个拼音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它们比喻成各种小动物,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要仔细倾听,避免不能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导致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教师也需要在此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反复提醒他们倾听的重要作用,使他们都能听懂课堂内容。
三、通过联系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课程并不一定非要采用书本上的各种文字。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学习充满了排斥和厌烦的情绪。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物品、大自然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自然材料来自于大自然,具有很强的循环性。教师可以把它开发出来。当幼儿在选择生活材料进行创造时,幼儿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发现力和感知力,亲身体验。这样,幼儿玩得开心,教师也用得放心。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生活材料,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为最终目的。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学习和生活,以达到自主创造的目的。只有幼儿自己把知识学会,他们才能真正将其拿到生活中去运用,也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否则,他们学习再多也只是走马观花,大体了解,根本达不到真正学习的目的。只有学生自己自主地搜寻自然材料,自己进行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掌握的目的。[2]
对“古诗”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如果只是将课本一遍又一遍地读,他们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考方法,根据古诗的大体意思,从现实中找到原型。例如,在学习《咏鹅》时,教师可让学生真正走出去,仔细观察公园中的大鹅,努力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了哪些内容。通过联系周围事物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这将更有利于促进幼小衔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幼儿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幼儿的学习感知力,使学生好奇的天性能永远留存。老套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能力和水平,探寻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对策。教师要让学生长大后也能保留小时候的语言学习素养,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