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耳光引发爱的思考
2020-01-09王丽
王 丽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1500)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再加上许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耐心程度不够,并且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只需要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因此,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些孩子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与他人的交流能力较差,不愿与人亲近,但他们同时又极其渴望被关注,最终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案例描述]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班里的学生大都活泼可爱,小飞却是与众不同的一位。他身材高大,座位离讲台较远,上课参与度很低,课后也几乎不与同学交流,要么拿着笔趴在桌上写着什么,要么直接蒙头睡觉。几次测验下来,小飞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单独找他谈过,他的话很少。我十分担心这个孩子,于是决定约他的父母来校谈一谈,谁知却只等来了他的爷爷。从他爷爷那里我得到了小飞父亲的手机号码,我毫不迟疑地拨通了这个号码,打了三次才有人接通。孩子的父亲说,由于家境问题自己没有受过几天教育,很小就跟着亲戚外出打工,孩子的母亲更是大字不识,并且略带残疾,为了孩子将来过得比他好,他选择背井离乡,家里的老父亲只能做到给小飞做饭洗衣,想要求他教育小飞简直天方夜谭。他们工作很辛苦,下班很迟,每次有空打电话回家的时候,要么小飞在学校上学,要么已经睡着,即使周末小飞接了电话,长期的疏远也使得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产生困难——亲子交流早已演变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当他的父母问的问题一句两句回答不了时,电话那头的小飞就只是沉默,有时候小飞还会不耐烦地挂断电话。但为了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他说即使察觉到小飞的异样,也不得不在外地继续漂泊,总觉得只要等孩子长大一些他就什么都会理解。电话里我们聊了很多,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回来当面与孩子交流,在我的要求下,孩子的父亲终于同意。
他是在一个周五上下午快要放学时来到学校的,恰好当时我在班上上课,就让他在办公室稍坐一会,而他却选择站在教室的后门口往里张望。这样的一位风尘仆仆的父亲其实是十分思念自己孩子的,我心底十分高兴,想着这次交流一定会格外的有效。当在门外向教室里张望孩子的父亲看到课堂上发呆的儿子时,我注意到他的眉头一直深锁,很快下课铃响了,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飞无意中瞥眼见到了门外的父亲,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既有惊喜的一面,又似乎含着一丝担忧和迟疑。教室门被打开,小飞的爸爸径直走向小飞,我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就听到了一个响亮的声音,全班都安静了下来,几乎是一瞬间,所有人都顺着声音产生的方向转过头去,不错,这一记耳光是打在小飞脸上的!我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一切发生的太猝不及防,我当时愣在原地,毫无防备,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内心无比担忧,脑海中想象出了许多个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景:小飞愤怒地推翻桌子、冲出教室,然后不知所踪?小飞生气地和他的父亲在教室里争吵起来,从此父子俩更加无法交流?小飞伤心地嚎啕大哭,在场的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上前安慰?……可是真实的情况是小飞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紧接着又一屁股坐了下去,一只手摸着滚烫的脸颊趴在了桌上,肩膀不住地颤抖着。班里什么声音都没有,非常的安静,似乎能听到滚烫的眼泪滴落在桌上的声音……
我立即要求其他的学生离开教室,很快班里就只剩下我们三个人,我轻轻拍拍小飞的肩膀,安抚着他的情绪。小飞的父亲似乎也为自己之前粗暴的行为懊悔,坐在小飞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从小家境困难使得他遭人白眼,于是他一心为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在外打工,以为为孩子多挣一分钱都会使得孩子多一份笑容,自己多一份付出,孩子的将来就多一份保障,以为小飞能够体谅他们做父母的,可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却越来越不像样子……我拍着小飞的肩膀安慰地说道:“小飞,其实你的父母外出上班是为了你能够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也非常思念你,在乎你,只是没有意识到你这个年纪除了物质需要,也有很强烈的精神需要,需要父母经常的陪伴……”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听见小飞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不要他们回来,我不习惯,我不要!”我知道再这样劝下去矛盾有可能会僵在这里,突然灵机一动问道:“老师猜想你对现在自己的状况并不满意吧?老师想帮助你,你可以和我合作吗?”小飞沉默,我继续说“那我当你同意和老师合作啦!你不愿意当面和你父亲交流,不代表你心里没有话想对你的父亲说,可能是对父母的不满,也可能是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用书信的形式尽情地发泄出来!”
[案例反思]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母亲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但许多父母仍然认为,只需要提供给孩子较好的物质基础,就可以使得孩子活得有尊严且幸福。其实,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要,更存在精神上的需要,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呵护。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感到紧张,缺乏安全感,时间一长导致他们对待事物的负面的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人格障碍等严重问题。也就是说,钱可以再挣,但孩子不能等!
作为一名教师,其除了传道授业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热爱学生,时刻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学生成长的需要,必要的时候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反馈工作。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压力大,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呆在学校的时间几乎占了一半,即使回到家中仍然需要忙着学习,这样算起来与学习相关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了一天的一半。另外,许多父母生活压力大工作忙碌,回到家已经精疲力竭,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断地被压缩,父母一时半会很难发现孩子身心发展出现了哪些问题,而等到问题变得明显时已经为时晚矣。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坚持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给家长。因为,很多事情可以重头来过,但学生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