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劳技教学 激发思维活力
——论劳动技术教学中孩子们思维的发展

2020-01-09浦惠琴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浦惠琴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当今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会忽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轻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这便使得现在的孩子在生活方面过于依赖父母,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家长只要孩子的分数,却忽视了对其劳动能力的培养。再看看周围,我们发现高分数、低能力的孩子比比皆是。这样高分数、低能力的孩子长大后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兴趣,使其掌握劳动技能。孩子们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既能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又能促进自己智力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劳技课堂教学外,教师们还应通过多种途径、多样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中去体验,使其在体验中获得劳技教育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进一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让劳技教育成为孩子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一、课堂精讲多练,优化劳技教学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在劳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谈话、讲解说明、演示等直观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减少用直奔主题的方式,多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减少直接观察成品的制作,多指导孩子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操作实践。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时间中的占比大一些。[1]例如,“编手套”“会动的头饰”“编麻花”等课就能充分得到体现。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劳动本领,留给他们充足的动手时间,使其通过小组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探讨。

二、各种劳动实践,提升思维素质

(一)家庭劳动,心有情怀

劳技教育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而是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例如,孩子们可以在家庭实践中激发兴趣,提高技能,增长智力。孩子们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知识点,在家中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家长可以参与,把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和制作技能通过实践加以巩固,并将实践结果在次日反馈给教师。例如,教师可在三八节、清明节前夕,安排孩子们给妈妈洗毛巾,给烈士做纸花,并记录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孩子接受了劳动技术教育,而且又能亲身感受到妈妈的付出和母爱的伟大。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小白花,祭扫革命烈士英灵,感受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这样便能引导孩子们追随烈士足迹,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用自己的才智为国家的强盛和安定贡献一份力量。

(二)社会实践,付诸行动

劳技教材中有一些涉及公益性、简单生产劳动的课,如“走进社区”“实践基地”等内容。孩子们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可以通过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劳动技能。例如,“走进社区”,孩子们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为社区内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端水、洗碗、倒垃圾等给独居老人带去温暖。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又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干体力活,而是要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地参与劳动,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应按照教材特点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孩子们到蔬菜实践基地或饲养场等进行实地观察学习,使其在实际参观中把自己在课堂中初步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实地劳动学习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孩子们还能将一些科学技术充分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这样便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也能更好地激活孩子的思维,提高其创造能力。[2]

例如,我校会定期组织孩子们到昆山巴城林石嘴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孩子们可以学习“水源地保护”“稻香阳澄”等农耕体验和艺术制作类课程。课程的形式多样,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在亲自下地插秧、制作陶艺、制作酒酿小圆子等趣味劳动中既学习到了本领,又丰富了生活体验。特别是结合当地特色的“稻蟹共生”,孩子们很感兴趣。他们积极思考探究,知道了大自然的物种是如何和谐共生的。这样,他们的多元思维便得到了提升。

孩子们把课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便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还能激发自己的创造灵感,开拓自己的思维。

四、手脑并用,发展思维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阐述应当让孩子们参加“促使智慧和双手相结合的劳动”。他认为,劳动在治愈中起重要作用,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高尔基说过:“只有两手教导头脑,随后变聪明一些的头脑教导两手,以及灵巧的两手再度更有力地促进头脑发展的时候,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才能正常地发展起来。”可见,手和脑在人的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基础。劳技课中,教师除了要让孩子们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技能,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手脑并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

根据劳动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选择教材固然重要,但上好一节课更为重要。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通过精讲演练、现场示范将劳技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这样便充分体现了“手脑并用”、拓展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性。教师正确把握好劳技课堂教学中趣、精、活、实的教学原则,能让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孩子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师在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应适时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其养成勤劳动、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孩子们通过课堂讲练、家庭实践、基地劳动、参观学习和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等多种途径的学习实践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拓展思维、锤炼意志。让劳技教育真正成为孩子思维发展、技能提升的翅膀,传承中华民族劳动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