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语文示范课的实践探索
2020-01-09吴耀娟
吴耀娟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2018年9月,笔者作为苏州援疆支教教师团队的一员,来到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支教。如何在新疆民族地区上好有示范意义的常规语文课,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模式化”课堂
常规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即朗读、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内地教书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一直是笔者的难点。因为这三个目标相对第二课时来说显得极其枯燥、乏味。如果课堂设计不够新颖,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民族地区的学生却丝毫不抗拒常规的、模式化的第一课时教学。这自然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带有明显的本民族语言特点。而学习和使用国语,在他们的思维中可能要经过多道“加工处理”。相比第二课时的语言思维训练,第一课时重在模仿,显然要容易接受得多。这也是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上好第一课时,既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也是在增强学生学习国语的兴趣。
为了打通语言学习障碍,在开学初,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把课文读5遍。第1遍发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写上拼音;第2遍读准字音,如发现不理解的字词,就做记号;第3遍读通句子,会根据句意断句;第4遍标上小节号,尽量读出感情,边读边理解每一小节的内容;第5遍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不能对民族地区学生的预习效果有太高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第一课时的教学会顺畅很多。但教师依然要舍得花时间把朗读和识字、写字抓细致,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读透。在民族地区,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汉字书写依旧不规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形说间架结构和重要笔画、组词、理解词语意思、生字默写等环节依然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文章结构、给文章分段、取小标题、说段落大意、概括主旨等。这些方式虽然有点老套,但却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有效训练。
第二课时的重点是精读感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首先,教师围绕文章主旨,激趣导入要适宜并有启发性,不然,就应直接进入文本,切勿东拉西扯。其次,复习回顾。若复习词语,教师就要注意词语分类,要么是根据读音分,要么是根据课文内容分;若是回顾课文,教师则要给学生一些提示,采取填空式回顾。然后,教师可抛出一个可以统领文章或为本节课灵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接下来的教学就十分考验教师的宏观把控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了。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解构、再构方式,但有一条标准需教师时刻谨记:读写结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信息,引导学生在“读”中“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诗一般的语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深深的潭水”做深度剖析,再把通过阅读得到的感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对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表达“我”对老人的感激和深刻的感悟。一篇课文的教学要完美收官,离不开简洁、明了又重点突出的板书。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会更深刻。若有需要,教师还可以用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对有些冗长的文章,教师也可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分成两节课来上。
二、走进“诗意化”语文
(一)让教学显露“美妙一瞬”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颔首,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情境下,都能成为“美妙一瞬”。师生都能凭借直觉感受到彼此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举动其实已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能使师生之间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愉悦。
课堂上的“美妙一瞬”还表现在灵感的突然降临。当大家为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寻找到了答案,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大家豁然开朗。这种“美妙一瞬”往往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当学生愤悱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通过努力,终于推开了心头的迷雾,解决了问题,同样是“美妙一瞬”。“美妙一瞬”往往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在教授《师恩难忘》单元整合课时,笔者提炼了不同课文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概括人物特点,体会记叙和细节描写的不同;再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理解性朗读对表达情感的助益,从这“美妙一瞬”总结出细节描写的妙处,内化情感表达类文章的写法;最后,水到渠成,帮助学生打破写作障碍,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心中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二)让学生绘就“画中山水”
王一川教授在《美学与美育》中说:“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动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经历“眼中山水”→“胸中山水”→“画中山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眼中山水”。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直接观察、实践、体验。要让学生有“胸中山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酝酿。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地采用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告诉虽然最直接、最简便,但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学生也很少会产生心理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告诉式教学会滋生、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很难产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画中山水”是学习、实践的结果。结果追求的是正确或合乎情理。当前,有人误解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于强调“过程比结果还重要”的理念,致使一些课堂无果而终。笔者认为,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的课堂,不能算作美的课堂。美的课堂一定是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的。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的预案束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看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或讨论一个问题,细心地听取不同的声音,最终绘就“画中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