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开放性问题的“四聚焦”
2020-01-09韩春梅
王 敏 韩春梅
(1.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2.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学研究室 山东淄博 255400)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课堂就会出现表面“繁荣”,即学生虽然在不停地回答是与否或简单的一个词,但问题缺少思考价值、比较封闭,让他们没有参与的欲望;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不当,会让学生“无从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当。为了改善这些状况,笔者提出了用“开放性问题”点燃学生思维这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开放性问题的“四聚焦”能有效地解决语文课堂面临的难题。
一、开放性问题要聚焦目标性
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开放性问题直接聚焦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容易达成。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制定目标,则为开放性问题提供了方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从文题入手,对本单元课文与二年级学过的《北京》《日月潭》和《葡萄沟》等同类课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年级直接以地名为文题,而三年级的写景记叙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直接在文题上就点出了特点,整篇文章紧扣题眼,紧紧围绕一句话来展开。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制定了“抓关键词句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这一目标,让开放性问题直接指向目标:“作者对哪个地方的描述最能体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抓关键词句交流体会。”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目标明确,落实到位。
二、开放性问题要聚焦开放性
笔者在教学《翠鸟》时,设计了这样的大问题:你从哪里看出翠鸟的捕鱼技术很高?这一问题体现了“两个开放”:
1.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答案。由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要,这就实现了面向全体的开放性。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从直接描写翠鸟本领高的句子入手,如“它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通过连续动词、比喻句来谈它本领的高超。
2.这一问题涵盖多个段落,学生可以从多个段落谈自己的体会,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思考。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既可以从它“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来谈飞得快是它捕鱼本领强的重要因素,也可以从“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中它的一双锐利的眼睛比小鱼还机灵来谈。有的学生还抓住了看似与翠鸟无关句子:“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追问策略,如“这里只写了苇秆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引向深入,生成新的资源。在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中,学生的学习是生动的、活泼的。
三、开放性问题要聚焦有向性
有向开放是课堂活而不乱,且高效的保证。笔者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对大问题设计进行了修改,保证了课堂的开放、高效。一开始,笔者提问:“你从哪个词句体会出西沙群岛的优美和物产丰富?”这个问题过于开放,学生可以着眼于任何段落进行交流,交流无序,造成教师不能及时调控课堂。随后,笔者修改了问题:“作者对哪个地方的描述最能体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这次的问题直接指向三、四段,做到了有向开放。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笔者总结并收回:“西沙群岛的海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文章还描写了海面、海滩、海岛的景色。你又能从哪里体会出西沙群岛的美丽或者富饶呢?”在收回到上一个问题的同时,笔者放下了新问题,并让每个小组选一段做学习汇报,让课堂过程更加开放。在老师的放与收之间,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开放性问题要聚焦挑战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挑战欲望。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水平偏低。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花园的变化,再进一步提升问题:文中还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什么的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出对比的写法:花园的第二次变化对比,砌起与拆除对比,巨人对孩子的先后态度对比,孩子对巨人态度的对比,巨人心情的对比……这个问题显得过于容易,大多数学生找到一处就心满意足了。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于是,笔者这样激励学生:“如果你找到一处,可以;找到两处,你很厉害;找到三处,你了不起;找到更多,连我也佩服你。”课堂由热闹回归平静。再次回答时,学生的回答有了质的提高,概括得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了。开放性问题的挑战性让课堂真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聚焦目标性,使课堂有了方向;聚焦开放性,使课堂更加生动;聚焦有向性,使课堂更加高效;聚焦挑战性,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开放性问题的“四聚焦”,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