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课堂之精彩 培语文之素养
2020-01-09李伟兰
李伟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实验小学 江西赣州 341400)
本学期,随着学校“教师成长俱乐部”的成立,一批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无论是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方法,还是教育理念,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今天,我们走进三位追梦教师的梦想课堂。
一、焕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刘桂香老师执教《动物儿歌》时,在上课伊始,就利用希沃白板出示一些小动物图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说一说是一些什么动物,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遇到感兴趣的图片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李芳芳老师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就先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杨氏之子的故事,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潘文芳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开始就抓住“金钱”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题,让学生谈谈钱有什么用,然后顺势引出课题《金钱的魔力》,并发出质疑:金钱又不是妖魔,为什么会有魔力呢?老师以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急于阅读感悟文本的兴味。
二、品读悟情,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
刘老师指导学生诵读、背诵儿歌的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诵读时,刘老师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师生合作对读、师生问读等,比如:“老师问:什么半空展翅飞?学生答:蜻蜓半空展翅飞……”“谁在半空展翅飞?”“蜻蜓半空展翅飞……”“蜻蜓半空干什么?”“蜻蜓半空展翅飞……”多种形式的穿插,让学生从读到背了无痕迹,水到渠成。
文中杨氏之子的语言风趣、机智,李老师趁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语言的精妙。随后,李老师在希沃白板创设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欣赏哪一句,为什么?李老师让学生从品读中意会,使情感朗读水到渠成。
三、习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刘老师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也注意了学生思考力的训练。刘老师在指导学生背完儿歌后,让学生照着样子说一说:老鹰高空展翅飞。后来就有了学生精彩的“青蛙荷叶呱呱叫”“狗熊树洞睡懒觉”等奇妙的想象。刘老师让学生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李老师在引到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得到提升。
《金钱的魔力》篇幅较长,潘老师抓住托德的神态和老板的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老师适时补充资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后,出示句型训练,说说托德和老板在金钱的魔力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为没有钱,托德______,老板______;因为有了钱时,托德 ______,老板_____。”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了,在比较准确地解读了文中人物在“金钱”面前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拓展,有意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如:“金钱买得到_____,买不到_____;金钱买得到______,买不到_____。”从而,老师有效地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自主探究,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力
三位老师的课堂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与合作的能力。
刘老师先由小动物的特点入手,再集中识记虫字旁的形声字,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借助游戏,老师引到学生识记形声字,再迁移到句子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刘老师借助做动作朗读、表演朗读来理解儿歌,巧妙地将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与探索兴趣。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李老师则是让学生到多媒体的屏幕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划分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李老师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潘老师这堂课教学内容丰富,大胆裁剪,重点突出,课堂上借助学习单,把阅读的空间、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整堂课自然、流畅、有的放矢。学完课文后,潘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对金钱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主题,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总之,我们学习了追梦教师的三堂课,也给我们带来思想的碰撞。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