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2020-01-09何元坤
何元坤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中心学校 广西南宁 530229)
我国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生为本”[1],坚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在这种新的教学要求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既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控能力,也要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思维,形成数学思维意识。但是,因为小学生刚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对新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兴趣,数学课本知识的理论性又比较强,所以,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巧妙引导、在课上开展趣味活动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巧妙设置课前引导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理的课前引导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的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的硬纸板。在教学活动开始时,笔者向每个学生发放硬纸板,用PPT为学生播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过程,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剪裁,并用固体胶和透明胶带等粘合,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在制作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并列举出来。这样,通过“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概念。
二、开展分组学习活动
小学是塑造学生各种优秀能力的重要时期[2]。这一时期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运用分组学习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笔者在开展“表内乘法”的相关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乘法口诀表,采用了小组学习模式。为了增强学生灵活应用乘法的能力,笔者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乘法口诀的“背诵接龙”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背一句乘法口诀,接不上来的就“打手背”。在所有人完成接龙任务后,笔者又组织开展了小组间的有序竞赛,用秒表等工具为每个小组计时。用时最短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这样,通过分组教学法,理论知识被简化了,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乘法知识,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合理安排趣味训练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只是教师的知识传授环节,还有学生的知识巩固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训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传统的课堂训练手段单一,难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笔者在开展“时、分、秒”的教学活动时,针对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组织了“课堂知识小达人”竞赛活动,通过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小明同学早上从家中出发的时间为8点,从他家到学校需要走30分钟。但小明在经过红绿灯路口时需要等待1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5个红绿灯路口。假设学校8点30分上课,小明能否及时赶到学校?”在竞赛过程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通过有一定复杂性的习题,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与合作,使其在合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数学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课前的巧妙引导、课堂上的分组教学活动及趣味性课堂训练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