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西藏高中教学质量数据分析模型的探索
2020-01-09郭军舰
郭军舰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西藏林芝 860000)
普通高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延伸,是学生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个性品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西藏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质量与其他省区相比,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在短期内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当前西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学现状。在西藏高中,教师都非常敬业,授课也非常卖力,课下辅导更是亲力亲为,但对学生基础情况无法掌握透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与学生思考方式形成共鸣;学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但由于他们对汉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理解存在一些障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薄弱,学生能听懂表层意思但不明白深层含意,能理解所授知识点但不会运用知识点,导致学习效果普遍较差。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与效果不成正比,致使教师教学激情受挫,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2.监管现状。学校对教学过程的监管停留在制度表面,教学处在“备上批辅考”五环节上,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和评价仅停留在按照平均分、分数段人数对各级、各班、各学科进行分析和评价,很少对考查知识点的合理性及难易度进行双向分析,也很少对每个知识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这种监管无法了解到学生具体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掌握到了何种程度,更无法发现抑制学习质量提高的具体症结及产生这些症结的具体原因,无法为以后的教学提出切实可行、详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3.政策现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服务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1]。《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指出: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建立完备、规范、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工作机制,形成适应西藏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持续提升,到2020年全面消除薄弱学校,到2025年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中小学生各学科学业水平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其中优良率达到30%,教育教学整体质量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
二、建立模型
1.建模目标。通过诊断分析软件,提供精确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较好解决考试检测只重视分数而不能准确诊断学生学习存在问题、教师教学全面撒网缺乏重点针对性和学校教学管理粗放缺乏精细化改进措施的问题。
2.模型架构。通过建立“精要检测、精确分析、精准评价、精细教学”四个方面的教学管理措施,对教师备课、上课等教学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构成进行质量监测,诊断出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学生有目的性地改进学习方法,使学校教学管理更加精细,实现“学生、教师、管理”相互作用的评价功能。
三、模型内容
1.精要检测。以课标、西藏学生认知水平为依据,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导,以双向细目表为标准,对教师授课内容和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检测。检测前,用双向细目表对检测内容的范围、难易度进行分析,确保对学生的检测知识点符合课标要求,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检测后,再次利用双向细目表核算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检测内容相对于学生的难易度。找出课标要求与学生掌握程度的差距。
2.精确分析。利用网上阅卷平台收集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数据,通过实际数据分析,统计学生对每一个检测点的掌握程度,并与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统计教师期望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差距的办法。
3.精准评价。依托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指导学生解决学什么及如何学习的问题,引导教师调整教什么及如何教的策略。一是评价教师,通过双向细目表对知识点的预估统计和网阅数据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统计,评估教师对课标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对应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评价学生,重点加入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清楚成绩由哪些知识点构成,掌握了哪些知识;失分是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造成的,反思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三是评价管理,实现以过程为主导,以大数据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使学校宏观指导更科学、更有前瞻性。
4.精细教学:一是通过精细分析让教师提高自身对课标及教学实际的认识和结合程度,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情况和薄弱环节,促使教师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解剖,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能力。二是通过精细化分析,学生能清晰地知道所考查知识在所学知识中的地位和自己对所考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后续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巩固,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三是指导学校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精细考核,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四、模型功能
本模型主要由双向细目表、网上阅卷系统及成绩分析系统构成,主要对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及产生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性,能够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解决师生付出与成效不成正比的问题,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刻苦,但教与学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理科教学,教师的教学付出与效果、学生的学习付出与成绩相差甚远。到底哪个细节能够突破教学瓶颈,达到教与学的效果显著提升?本模型从检测知识点及学生成绩入手,分析学生对详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依据。
2.解决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单一化,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使评价更有导向性,让学生更乐学、善学,教师成就感更高。本模型把过程性知识点掌握情况与结果性成绩评价有机结合,是对目前西藏教学管理评价更科学合理的一次有效探索。
3.解决考查重结果轻过程,不能有效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修正学习方法持续学习的问题。传统双向细目表用于核定教师所出试卷的考查知识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忽视学生基础能力、认知能力的主体地位。现在双向细目表中加入学生学情元素后使考查更接地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调动,教学有效性更明显。
五、实践效果
经过三年实践的数据跟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思维方式得到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逐渐增强,学习成绩持续提高,具备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竞赛和比赛的基础,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教师教学能力明显增强,专业水平普遍提高,一部分名师逐渐显露过硬专业能力,在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从无到有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校教育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在模型形成的“学生、教师、管理”多元结合评价引领下,形成了以“常规促创新,以创新促长效”的循环发展机制,学校向上一级院校输送的学生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