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信息化设备进课堂 促进音乐教学新发展
2020-01-09陈星
陈 星
(仪征市新集镇新集中心小学 江苏扬州 211400)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被音乐教师们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化设备,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创新精神,还可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优质、成功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庞大的多媒体资源库,拓展学生知识储备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使全球资源一体化[1]。教师备课仿佛拥有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利用好这个多媒体资源已成为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应对照教学要求,查找最准确、及时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了解本节课所需教授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所需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的储备,为课堂的教学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撑。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比如,教师在教授《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时,由于歌曲的旋律、节奏都很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学完,那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应选择一些有关闻一多创作歌曲时所处环境的简介、“七子之歌”中“七子”的含义、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屈辱视频,以及澳门回归时,同胞流泪的图片等教学材料,为课堂教学提供强大的知识储备,并灵活运用到课堂上去,使自己的教学不再仅限于课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再执着于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而采取单一的讲授、板书、教唱等教学方式[2]。多媒体设备提供了一个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很好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刺激他们的感官体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展现主体地位。
比如,在教授《忆江南》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大量讲解内容转化为以一段《忆江南》背景音乐和一组古色古香、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图导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看到的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样更直观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学生的目光被直接吸引到视频上来。他们在欣赏中获得美感,会产生对江南浓浓的探索欲,就会自主地去看、去听、去想象,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妙趣横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学习的过程本就是枯燥的,而学生精力又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十分重要。教师可利用信息化设备,在课堂上设置抢答、大转盘(抽查)、点赞、对比、游戏等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上来。有趣的教学手段能增加随机性、不确定性,减少人为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授《什么结籽高又高》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前半段的歌词,思考其中的问题:到底是哪个植物结籽高又高?哪个植物结籽半中腰?哪个植物结籽棒棒敲?又是哪个植物结籽成双对呢?然后,教师通过信息化设备设置抢答选项,并在电脑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答对的学生能在其小组内获得点赞或小红花。用这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能使学生在整堂课上保持精神集中,提高课堂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多元时尚的新鲜元素,与时代发展接轨
如今,信息化设备发展迅速,网络中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时代在变化,音乐教师的课堂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发展学生个性,提升音乐课堂实践性。音乐教材的编写需要适应大部分地区的学生,所选歌曲以经典、广为流传的民歌为主[3]。因此,多元、时尚的新鲜元素需要音乐教师在生活中挖掘,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结合。
比如,在教授《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曲时,4/4拍的歌曲,学生很少接触,也不能掌握好节拍的基本律动。而这首歌曲又是一首年代较久的抒情歌曲。这个时候,教师可紧抓当下时尚元素,在信息化设备中播放最近流行的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律动操视频。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与激情,他们都能将歌曲哼唱出来。在熟悉的歌曲中教授4/4拍的各种身势、动作,不但教学、操作更加简单了,而且让学生一下子掌握了节拍的特点。再由此过渡到本节课所学歌曲,学生便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信息化设备与音乐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但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难点,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还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知识的储备。在运用信息化设备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刺激学生感官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多角度运用各种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紧紧跟随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为音乐教学注入更多新鲜、高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