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策略探讨
2020-01-09王爱玲
王爱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六十四团幼儿园 新疆伊犁 835214)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原因在于高效的区域活动学习可以使幼儿获得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1]。而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能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合理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获得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对幼儿的兴趣爱好、材料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材料之间的组合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提高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效率。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投放材料
在幼儿活动区域投放活动材料,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与材料展开有效互动,从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坚持合理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投放材料,保证幼儿能被活动材料充分吸引并自主选择,以产生与材料互动的兴趣为前提,展开学习。
例如,笔者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会根据年龄阶段、兴趣爱好和安全性等方面情况,进行区域材料的投放。笔者发现,小班幼儿更喜欢“家”的环境、氛围,就在小班的活动区域中为幼儿准备了床、衣服、图书等道具,保证小班幼儿在“过家家”游戏中能长时间保持对游戏材料的热情,进而提升其语言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大班幼儿更喜欢能锻炼动手能力的材料,就在大班的建筑互动区域投放了小型建筑模型,让他们在动手搭建建筑模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组合能力。
二、根据材料的教育价值投放材料
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实际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活动材料的教化功能,根据不同材料的不同功能来投放。因为幼儿具有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2]的特点,在游戏中往往随心而动,喜欢什么,就去玩什么,但很有可能只是三分钟热度,热度消散后,就会去换其他材料,所以,教师要保证材料投放的教育功能,使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经验。
比如,笔者在幼儿园投放区域材料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投放效果进行了认真观察与研究。在投放“搭积木”的游戏材料后,笔者发现,幼儿一旦失去对搭积木游戏的兴趣,就会随手乱丢积木材料,转向其他游戏材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积木活动区域的入口制作了图片使用说明,让幼儿在观看图片说明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养成随手整理物品的好习惯。此外,在美工区域,笔者投放了彩色水笔、软毛笔、颜料和橡皮泥等材料,并在墙上制作了简笔画的绘画流程。这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绘画能力,使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三、根据材料间的组合功能投放材料
为了提高活动材料的使用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材料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发挥材料之间的组合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某个小朋友很少运用某一活动材料时,经常是直接回收或替换材料。这种做法无法充分发挥材料的组合功能。如果频繁地更换活动材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无法充分发挥材料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要注意发挥材料间的组合功能,提高活动材料的使用效率。
比如,笔者在小班区域内投放活动材料时,更注重幼儿在使用过程中对材料间关联性的探索。笔者将小班的互动区域分为几个模块,在一个模块内投放厨房用具的模型,如小型平底锅、铲子、调料盒、盘子等,同时,在冰箱模型内放置各种蔬菜和水果模型,并通过图片向幼儿展示这些模型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笔者会在厨房区域为幼儿展示简单的做菜流程,引导他们到冰箱里寻找“做菜”所需的原材料,再在灶上展示这些蔬菜、水果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样优化厨具模型和蔬菜模型的组合功能,提高了活动材料的使用效率,也让幼儿在探索二者关联性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良好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教学材料的有效投放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该坚持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科学性,注重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以幼儿的兴趣、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和活动材料之间的组合功能为标准,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