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应对教育网络舆情“易敏体质”的策略
2020-01-09曹芳
曹 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实验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2019年10月10日18时,无锡某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随后,“无锡跨桥”在全网刷屏,一度标注为“爆”。在如今“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网”的互联网时代,具有“爆炸性”的新闻和言论往往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特别是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事件,最能引发人们的热议。稍不注意,校内一些细微的危机事件就将引起网络舆情的剧烈波动。
网络舆情的引导现已日渐成为学校工作的难点之一。学生的健康、师德师风等最易引起热议。对教育网络舆情“易敏体质”,笔者相信:我们虽然不能阻止事件,但可以改变群众对事件的看法;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危机,但可以选择价值、行为和支持。通过坚持“网民为中心”的立场,抓住“最短时间、正当诉求”这两个关键点,精准发力,汇聚核心团队、宣传团队、专家团队的正能量,主动应对教育网络舆情“易敏体质”,才能牢牢把握校园舆情工作的主导权,为教育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坚持“网民为中心”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来是我党的生存法宝之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如何把对网民的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做到群众心坎里,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摒弃“躲堵拖封”的舆情信息管理方式,在处理教育网络舆情时,坚持“网民为中心”的立场,正确对待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以贴近网民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舆情应对和引导。
二、抓住“两个关键点”发力
一方面,学校要抓住“最短时间”进行有效回应,要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和处理,尽快公布调查真相。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提出“黄金四小时”法则,即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时限为事件发生后的四小时。
另一方面,学校应抓住“正当述求”,合理解决。在舆情发生后,网民的观点会迅速整合成为多个舆论焦点。学校要把重点放在关心网民思想动态和信息需求上,解决其关心的焦点问题和正当诉求,积极疏导和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在进行及时、主动的信息公开的同时,回应网民的关切。
三、汇聚“三个工作团队”正能量
核心团队是学校舆情研判、分析、处置的主体力量,主要由学校班子与中层等组成。核心团队应针对具体事件,积极调查,把握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事件出发,尊重网络民意,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找准冲突点,同时,依据法律法规,把舆情压力转化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
宣传团队是学校舆情发现、引导、评论的网络力量,可由退休教师、校务委员会成员、学校信息组成员等组成。十九大报告为“培育中国好网民”提供了方法与指引。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五花八门,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看得准、说得对。学校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不明情况,要及时宣传;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宣传团队要第一时间发现、采集涉校舆情。在舆情爆发时,民众表达的不仅是个体对事件的关怀,而且是对法制和社会价值的关切。因此,宣传团队要用好“网络麦克风”,传播社会正能量,减弱民众不良情绪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前方后方、网上网下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行动上同心同行,让法制精神和温暖的声音形成磅礴的气势,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发展成为“最大增量”。
专家团队是学校舆情队伍中的优势力量。舆情工作涉及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学校要组建一支涉及公共关系、哲学、法律、心理健康等学科的专家队伍,形成理论深厚、素养全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时强调,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学校应不忘初心,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主动应对教育网络舆情“易敏体质”,为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