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2020-01-09倪晓燕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倪晓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重庆 401120)

老师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情:备课、上课、提问、解疑、作业、辅导,只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不断变化。应该说老师经验越来越丰富,教学的艺术越来越趋于成熟,处理教学突发事件越来越老道。事实是,很多老师都非常的忙碌,忙于督促学生、忙于批改作业、忙于准备上课,忙得不亦乐乎,同样的课本资源,同样的学生,但是,学生的成绩、学习势头、学习的投入度等等都相形见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其充满活力与生机,保鲜于课堂?我尝试着让学生尽可能“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使其“灵动”的思想自然流淌,“活跃”于课堂之上,与同伴生生互动,与授课者师生互动。

一、灵“活”思维

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学生先要弄清怎样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再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的问题,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留下的经验教训,思考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启迪,避免走弯路,坚定前行。老师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非常关键。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那肯定“活”不起来。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含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1]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老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鼓励和唤醒。在知识讲授中创造性思维、作业练习与评讲中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发展性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为理解历史而动,为发展思维而动,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思维光活跃了还不行,还得灵活。如果思维总是钻牛角尖,不会换角度来思考,没有发散性,那种思维再活跃也不行。国际发型大师维达·沙宣在设计发型时,都试着将运用几何学、建筑学和骨骼结构的原理,让发型的塑造有规可循。历史知识更是相互融通,其多元性、复杂性、久远性决定了我们学历史必然需要思维上的灵活性,跨界思维。例如,讲解获诺奖殊荣,给人们带来健康生活福音的医药学奇迹——屠呦呦带领团队从中草药中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有效抵抗疟疾的新药时,老师用路边采摘的青蒿让学生直观感识这种植物,学生感到很新奇,注意力自然就吸引到老师这里来了;青蒿是一种长在路边的植物,随处可采,但是也容易被人忽略,而屠呦呦的团队最终关注成功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但要有善于观察的慧眼,会思考的大脑,敢实验的精神;明知故问学生“刚采摘不久的青蒿带根又带有泥,为何一会儿就蔫儿了呢”,让学生的思维又跳到生物学科,因为青蒿的叶薄不容易锁住水分,从而让学生明晓提取青蒿素的艰难,科学家不断探索的执着品质,让学生萌生亲近自然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既慨叹大批工作者的勇于直面失败的执着,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更自豪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时代,祖国繁荣发展,民族复兴崛起,中国——让世界瞩目!智慧的火花就这么擦燃点亮了,学生的眼球也这么吸引过来了,学生满满的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情感自然得到升华。或许,多年以后,学生放下课本离开课堂,许多历史知识都成为尘封记忆,但对散发着浓浓青草香味的青蒿还有点滴记忆,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慢慢地浸润了学生的心田。[2]

二、“活”跃氛围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老师的课堂有足够的吸引力,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让学生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一)设置有效的学生活动

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的活动设置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包含有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借助情境再现的活动探讨的问题:一要有内涵,有思维的含量,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都动起来;二要有梯度和思维的广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要有引领,紧贴教学主题,设置在教学重难点的交叉点上,设置在教学情、趣、疑的交叉点上,设置在核心素养的渗透上,不宜过多延展教学广度和加深教学深度。值得一提的是,组织要有序,结果要有效,老师不能过分注重表演性,要讲清历史的本身,注重实效性。在学生活动中,老师抛出问题后,要真正让学生个体活动或是合作活动,真正动起来,少说话,多巡走指导,学会倾听,要有延迟判断的耐心,不向学生暗示、不急于向学生展示老师的预设答案。[3]

(二)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生活

历史是现实生活一帧一帧汇集成多画面的总和,它有血有肉,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有趣,它那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在所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历史学一样容纳了那么多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为着社会前进而不断拼搏追求、前仆后继的历史;一部中国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在当今的再现和影子,让人们认清如今事情发生的规律。因而,老师讲授历史要联系现实生活,从历史与生活中悟道理;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时政要闻有机地融入课堂,与信息时代接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身边事,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学问。例如,讲授袁隆平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这一知识点时,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带几粒大米到课堂,上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同学带的米粒从外形上有何差异,学生手中有实物,直观感强,有话可说。他们观察到米粒,有的细而长,有的短而粗,结合自己生活地域,我们生活在南方,常见的是细而长的米粒,即籼米,而短而粗的是粳米,常见的有东北粳米。在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之后,老师用手书写生僻字“籼”字,学生自然用心区别了“籼米”与“粳米”的不同。联系生活,手脑心多种器官齐上阵,我们相信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是牢固的,是深刻的。[4]

立足现在,畅想未来。例如,讲载人航天技术时,人造卫星系列技术是将“物”送上太空,载人航天系列技术是将“人”送上太空,探月工程系列技术是可以飞向其他星球。老师让同学们展望:在圆飞天梦过程中,科学家们如何逐梦飞天?你会怎样筑梦飞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着家国情怀。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之事,除去精彩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显得有些沉闷。因此,出现了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堂的窘境。由于考试指挥棒与分值等缘故,学生不重视历史,认为历史课就是“背多分”。这就更需要历史老师的热情和情怀,让历史变得有活力生机,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兴趣一旦提起,就成功了一半,就会显现效果,也会让老师的忙碌变得有意义,可以让老师从忙碌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