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合理运用史料的原则

2020-01-09向柏沿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向柏沿

(重庆市兼善中学 重庆 400700)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对“历史”定义: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即过去的事实。过去的事实才算是历史,这就意味着它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再现性。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准确了解过去,这就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1],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2]白寿彝说,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3]由此可见,史料是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学科特质决定了我们对历史的探究要以求真为基础,若没有大量准确的史料作为基石,任何推敲和探索都将变得毫无意。既然史料是学生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也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与关键,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合理运用史料?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史料则是历史发展历程中保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依据。历史上的人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因此只有确保史料的真实性才能保证保留历史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史学家翦伯赞也强调过:“我们现在审查教材,第一是资料的审查,资料对了就有了进一步审查的基础;资料如果错了,那就一切都错了。”[4]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可以说是恒河沙数,教师在使用史料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察,也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材料的真伪,让学生能够贴近历史,触摸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教师在课堂上讲到北宋时提到“宋朝只有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是武将熬上枢密使的,这也是挺不容易的”[5],但是我们翻阅《宋史》就会发现,宋初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多由武将来担任,即使在“杯酒释兵权”以后,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也不止狄青和岳飞。太宗朝有曹彬,真宗朝有其子曹玮,仁宗朝除了狄青,还有王德用也升任枢密使。与岳飞同时当上枢密使的还有张俊和韩世忠。历史不同于文学作品,不需要大胆的虚构、想象,而是要一份证据一份话。当然,有一些史料无可避免地渗入了当时记录者的个人判断,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对史料进行辨析,教师应当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

二、全面性

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纷繁复杂,由于学生的历史储备有限,对于历史的感知主要建立在教师呈现的史料基础上。因此,史料往往就会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客观评判,甚至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很多教师大量引用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史料,这是符合真实性原则的,也是如今“生产力标准泛化”的结果。教师在很多问题上都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来衡量,这样一来,其向学生呈现的史料也会偏向于这一点。如此一来,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一种认识:西方列强的入侵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果教师能够将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全面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别和探究,最终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对近代中国有客观上的建设性,另一方面其主观意图是将中国变为殖民地,也对中国进行了无情践踏和搜刮。

三、多样性

历史课堂上有一种现象:学生在大段文字的包围下昏昏入睡,历史上这些鲜活的人物在学生眼中变成了冰冷的文字。因此,教师在使用史料时还应该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就史料的范围来看,“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事实材料,即当时历史遗留下的直接材料,如遗迹器物、口述材料、历史文献等,也包括了后期记述性的材料,即间接材料,如史学理论观点、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甚至还可以将通俗历史读物包括在内。”[6]教师在保证真实全面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多种形式的史料,能够刺激学生的兴趣,让历史的形象丰满起来。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多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现近代的社会生活,填满因时间而带来的沟壑。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溥仪这样一个公众人物,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展示溥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这样一来,近代以来衣食住行、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就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完成了与历史的对话。

总之,高中生的精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史料成为学生认识历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学生通过阅读、辨析、理解和解释历史材料,进而获得再现历史、探寻历史的本质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认识史料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合理使用史料,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辨析与过去直接对话,实现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