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核心教学素养构建及提升途径的探究
2020-01-09孙娇琪
孙娇琪
(宜春市画眉小学 江西宜春 336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要。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小学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是课程教育的实践者,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是顺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的探究。[1]研讨小学语文教师核心教学素养的构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途径,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时代课改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教学素养的构成
教学素养是教师职业和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育人的教学素养。[2]核心教学素养作为教学素养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素养是推动高质量教育工作的根,也是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学习及实践运用的本。因此,做好核心教学素养的构建是提升教学素养的关键,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以知识、技能、品格为判断标准,可将核心教学素养分为文学素养、表达素养、情感素养三个方面。
(一)文学素养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就是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3]基于此,我们也不难得出文学素养的基本含义,即通过对已掌握的文学知识、语言能力、人文理解进行融合消化,把这些文学素质以“养成系”的方式进行凝聚、内化,进而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稳定品质和内在涵养。
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具体可细化为不同方面的知识素养或储备。首先就是其工具性的体现,即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包括汉字音形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阅读知识以及写作知识的储备,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储备知识。其次是对于教学的一个认知即教学知识的储备,即基于对小学教育、小学生的特性等的认知所形成的对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掌握。最后也是最能体现一名教师文学素养的知识素养,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新课标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流于简单的“课本复制”教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及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接受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推进语文教学的进步。
(二)表达素养
表达,在传统所理解的是将思维所得或者思考所得的成果以某种语言行为或作品进行呈现和阐述,本文所探讨的表达素养将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表达形式,而是赋予其更多的内容,即在新课标要求及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掌握最基本的表达能力技巧(有效的语言行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工具将不同的语言行为更好地进行呈现,也更容易被接受。
“教者有所表,学者有所达”是本文所想要探索研究的表达素养的结果输出,即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并能通过视频、音频、PPT等多种形态呈现不同的作品,将语言行为具象化,更生动直观地进行语文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建立高效的学习能力体系,为其他学科及今后的学习发展建立牢靠的基石。
(三)情感素养
文学素养和表达素养可以算作为是教师的教育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教学素养除了需要教育能力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育情怀,即本文所提及的情感素养。从浪漫主义角度来说,情感素养可以归纳为爱和执着,但基于务实的需求,将其归纳为审美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三种类别。
审美素养和道德素养对于教师的要求其实是教师本身是否具备积极和健康的身心审美及审美情趣,因为教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肩负了对学生的审美修养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感知真善美、创造美、发现美,培养其拥有良好的审美修养,引导其建立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才能为学生做好之后的学习发展的思维、能力、审美品鉴的奠基工作,培养其感知情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心理素养从传统意义来说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体系,即一个人通过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及学习所积累的内在情绪的一个抽象表示。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之外,还需要掌握儿童心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帮助其开发学习潜力,促进其学习和心理的共同健康发展。
二、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
语文阅读素养作为国人接收母语信息进行学习的基础,属于国家软实力的范畴,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要提高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充分阅读,学会积累知识
清代散文家刘开在其著作中也提到“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从这不难看出,学习是没有尽头的,需要奋进不息。“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授业者,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启蒙过程中承担着重要意义,这也就要求,教师需要在储备学科专业知识以外,多学习和扩充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科知识的学习,并将所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教师除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外,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基于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小学生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的浅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我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辨性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和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多元解读。而这需要教师不断阅读文学鉴赏名篇、教育教学原理知识等。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重视积累,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同时提升文学素养。
(二)扎实训练,提升表达技能
教师是“吃开口饭”的。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满腹经络、腹有诗书,但不善于表达,仅仅是个知识的储存器、“移动硬盘”,不算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生动形象、循循善诱、激情满怀。要在课堂上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那么,如果训练这种能力呢?“话不离口”是原则,即小学语文教师要随时随地进行口语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听新闻联播的时间跟读播音,以训练音准;观看《经典咏流传》时跟诵美文,以训练自己的语感;观摩演讲、说课比赛活动时,同样可训练自己的演说技能。
除了重视口语训练外,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重视非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例如,三笔字,“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说的是教师要能写一手漂亮的三笔字,美观的书写是让学生崇拜的因素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其还要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自主制作课件,优秀的课件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这些非口语表达技能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准,教师必须勤学苦练,做到“夏练三伏,冬练四九”。
(三)强化交流,锤炼共情能力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共情能力是这样解释的:“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除了大量的阅读能培养共情能力以外,与人交流也是一种共情能力培养的方式。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教材所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传道授业之外,同时能更好地与学生“感同身受”,做到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本,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方式,从而激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去提升教学能力,提升核心教学素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的核心教学素养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一种自我的封闭状态的学习,而是在努力提升自我核心教学素养的同时,加强交流、融会贯通。教师与同行的交流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及教学效果,可及时对教学方案作出调整或者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与其他跨行业交流可以更好地扩散思维,提升思辨性思维能力,拓宽世界观、格局观,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小学教师一边担着学生的未来,一边担着民族的未来,为了应对当下教师教学能力由“偏科型”向“全科型”转变的发展趋势及要求,如何综合提升教学能力也是我们亟需重视的命题及考验。小学语文教师的的核心教学素养的提升,从宏观角度来说是对语文学科的发展的一种探索和推进,而从微观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一种推动和提升。本文的研究认知尚处于相对浅显的探索,笔者仅希望能以此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提升核心教学素养引起重视并参与进来,以学生为本,把握小学生的特性并将其合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