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2020-01-09江秋霞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江秋霞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福建龙海 363100)

研究性学习需经过确立课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究问题,应以史料为依托,通过对史料真伪的辨析,以实证后的史实为证据,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不同类型史料的相互印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将得到提高,证据意识会得以树立。本文以“闽南地区古建筑现状”为例,谈谈“史料实证”素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培养。

一、课题的确立

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的一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很多古建筑被严重破坏,甚至损毁,有的出于现代化的需要而被改造,面目全非。闽南古建筑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让众人了解闽南古建筑的现状,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古建筑,使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希望做到新旧并存,让闽南古建筑文化得以传承。为此,本次研究的主题被确定为“了解闽南古建筑现状,宣传保护古建筑”。学生希望能弄清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探究问题所在

根据所确定的探讨主题,学生选定了研究方法,即实地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资料有实物、档案、地方志、图片、影像、口述等类型[2],需要学生收集后分类辨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的资料相互验证,从中找到现存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办法。这是学生史证能力提升的一个有力途径。

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学生逐步认识到闽南古厝是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为一体。从闽南古厝的建筑特点上看,其红砖红瓦、燕尾红墙、精美雕刻和壁画、土木石结构,反映了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属于“红砖文化区”,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气息。这正是闽南古大厝的价值所在。只有对闽南古厝加以保护和开发,才能使它的文化价值、历史古蕴永存。

实地考察后,学生发现,很多闽南古建筑已失去文献记载的韵味,主要问题如下。

1.著名的古建筑群大多拆旧建新,被改造成风景区。原本浓烈的民族风、中国古建筑的精妙之处,在利益驱动下,已大打折扣。如漳州古城,2015年开始改建,在改建中,旧砖换成新砖,瓦雕的地方被装上了监控、拉上了电线,新装的燕尾脊已不复原本的轻盈,木雕刻也已经面目全非。新建后的古城并未修旧如旧,未能留住古韵。

2.无名的古建筑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的甚至已被拆毁,不复存在。原因在于群众不清楚古建筑的价值,而古建筑老旧,使用价值低,被随意拆卸,随手涂鸦,不复原有的古色古香;没有得到政府重视,政府有关部门缺乏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了解到:人们不太关注古建筑,不太了解古建筑的意义;开发商把商业利益放在首位,随后才是古建筑的古风韵味;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随着现代建筑体系的日益完善,一些掌握古代建筑技术的传统艺人,如木匠师傅、泥水师傅、绘画师傅日渐老去、消亡,技术未能流传。这必然造成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汉体系”闽南阳宅、建筑文化于不知不觉中消失。这对闽南古厝的保护及闽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问题的解决

学生在了解了闽南古建筑的问题所在之后,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学生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达成的,因而站在政府、商家、群众的不同立场,提出了相应举措。

(一)政府:充分利用政府的职权与能源优势

1.查阅地方志,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充分收集、整理资料,深挖古建筑的价值,扩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其潜在价值。

2.在城市规划设计或旧城改造设计中应考虑到古建筑的保护,对不同类型的古建筑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古建筑的保护应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3.在修复时,要分新旧,既向人们展示原貌,又能让人一眼看出新老,不失传承。

4.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

(二)商家:在开发时,应负起保护古建筑的职责,权责明确

1.在周围做好绿化,留意雨水的pH值,防酸雨。

2.使用相应的材料和方法,常常对古建筑进行修葺,如漆脱落了,要及时补上,柱子、壁纸等要及时刷涂保护漆等。

3.注意防虫、防蚁、防火,做好相应的维护工作。

(三)群众

1.整理古建筑的历史,突出其价值。这是实物存在的根本。

2.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才能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3.引起政府的注意。单凭个人保护,财力、人力都不够,只有政府机构介入,才能事半功倍。

4.游客要自觉维护古建筑,不踩踏、抚摸,不在古建筑上乱涂、乱画,不攀登古建筑,不用石块等坚硬物敲打古建筑,保持古建筑原貌。

将“史料实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史证意识就能由此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