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传统民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0-01-09秦雯
秦 雯
(南通市朝晖小学校 江苏南通 226000)
传统民乐是由平民百姓在民间创造和传承的音乐形式[1],反映了各民族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感愿望,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样态。开展传统民乐的校本课程开发,让传统民乐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和印记融入到教学中,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小学传统民乐实践为切入点,思考指向音乐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和途径。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多种样式
小学是开发学生潜力、培育学生多方面兴趣和爱好的关键时期[2]。这个时期的学生通常对很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勇于尝试和探索。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爱探究和尝试的天性,开发多样式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和呈现多种选择。小学生面对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会对自己好奇的、感兴趣的课程逐一尝试,在多次尝试和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多门不同的民乐课程,如民族戏曲音乐课程、各类民族乐器课程、歌舞音乐课程等,并全都对外开放,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每门课程的学习,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体会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重课程的多种样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选择的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注重校本课程的实践和体验
传统民乐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形式[3],需要学生尤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实践。因此,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反馈和体验上。只有亲自接触并实践着的传统民乐,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民族内涵和传统民乐的魅力。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将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也不能将教学变成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讲的方式,而要把学生当做校本课程的核心和主体,开展实践活动和互动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民乐的学习,在实践中感受民乐的美妙,体验民乐的情感,能激起对民乐的兴趣和热情,进而认真对待和学习校本课程。这对教师的校本课程教学效率和学校的核心素养培育都有积极作用。
在教学传统民乐校本课程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感受民乐的特色。例如,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民间舞蹈的歌唱和乐器演奏。在民族歌舞音乐的校本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跟着歌舞音乐一起跳民族舞蹈,在民舞舞蹈中体验歌舞音乐的魅力;在教授说唱的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练习说唱,将歌曲亲口唱出来;在民族乐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演示民族乐器,如竹板、箫、笛子等,并在进行介绍后让学生轮流传看,观察民族乐器的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要亲自实践,用民乐表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校本课程的实践和体验能拉近学生和民乐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民乐的热爱和兴趣,让民乐校本课程教学更有效率,提升民乐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丰富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三、开展丰富的校本课程活动
活动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形式。丰富的校园活动能增加小学生在校生活的趣味性,让学生更热爱校园生活。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可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活动情况和学生反馈适时调整校本课程内容,增强校本课程的普适性与活力。教师也要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让小学生能轻松、愉悦地参与和完成校本课程活动。教师还需注意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娱乐节目,应将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发展,保证校本课程能发挥教学功能。
在教学民乐校本课程时,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的校本课程活动。例如,在歌舞民乐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歌舞表演、喜剧舞蹈表演等活动;在戏曲民乐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戏曲鉴赏活动、戏曲表演活动;在民族乐器类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举办弹拨乐器比赛、吹奏类乐器比赛等。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听民乐音乐会,感受民乐的魅力。
总之,只有通过多种有关民乐的校本课程活动,让民乐的校本课程生动又有趣,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民乐,积极参与民乐的校本课程建设,让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乐校本课程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精髓的积极性,丰富校园生活,传授文化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传统民乐校本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兴趣培养、活动展演等策略,设计多样式的民乐课程及民乐校本课程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