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教育在高中毕业班级管理中的渗透与实践
2020-01-09马子景
马子景
(兰州民族中学 甘肃兰州 730000)
一、建立对话模式,搭起沟通的桥梁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想要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交流平台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主题班会活动、每周的师生随笔交流、富有趣味的“吐槽大会”等。
在高三学期伊始,我和班委一起组织了名为“少年说”的班会活动。在班会上,我将自己当年的高中学困经历讲给了大家听。真相即是力量,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走进人的内心。在我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看着一张张若有所思的面孔,我知道,此时在他们的心里也一定有所感慨。于是,“少年说”的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一个个或是落落大方,或是些许害羞地站在了讲台上,向大家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有时候真的不想学习”“我觉得自己根本考不上大学”“我感觉到压力很大,又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段时间天天打网游,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本次活动的举行有效拉近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排解了内心的压力。这为顺利开展高中毕业班级的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点滴渗透,用人文知识启迪心灵
新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文,就是要求教师要进行适合于学生的教育。面对高考,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里压力都是巨大的。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要用一些适宜的人文知识来启迪学生,营造出相对轻松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备考阶段。
我带的班级是理科班,我对他们讲:咱们班缺一点文艺的气质,生活要有一点诗意才灵动。在一次月考之后,当我看到他们疲惫的神情时,我与他们分享了汪国真的诗《跨越自己》。诗中的内容正是学生们此刻最需要的力量。此刻,他们正在感受要跨越一座高山的辛苦;当我看到学生们在上早晨最后一节课总是无精打采时,我给他们读文学大师胡适的日记。“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定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1]听了这段来自大师发的牢骚,学生们顿时打起了精神,原来大师也有因为学习而苦闷的时候。
就这样,这些人文故事、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们的精神状态,班级里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了。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说教式谈话并不能引起学生心底的共鸣。教师只有智慧地运用人文故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沟通,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三、阅读经典,在字里行间寻找自我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指出,新人文教育能够通过阅读、对话、写作和践行涵养人生智慧、塑造理想人格。对话既是指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指阅读中我们与文字的对话,是我们与历史上伟大人物之间的对话。
我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该计划是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前提下,每人自由选择一部名篇或名著来读,并且利用每周的班会课,由班级组织开展名为“朗读者”的书友会,用“以书会友”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想法。这样,学生在阅读与讨论中,在浩瀚的文史海洋里寻找他们所认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寻找属于他们自己内心的力量。“朗读者”伴随着毕业班学生度过了压力重重的高三第一个学期,书中的文字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通过书中的文字,他们慢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力量。正如同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获得高分数当成学习的目的;老师也一直将学生的学习定位为一种义务与责任。教师处于主体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一所好大学?还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就如同毕业班的学生们,若只有规定与说教,课本与习题,高压力、大强度的高三生活会让他们在走向考场前就败下阵来。正是那些名人轶事、文学著作滋养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用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课业繁重的高三生活。
总之,新人文教育对每一名学生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实现内心对自我的期许,对自我的肯定。在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符合当代教育要求的重要内容。
静静的校园,闹闹的乐园,温暖的家。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新人文教育的理念不仅帮助毕业班的学生们顺利度过了压力重重的备考阶段,还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任重而道远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