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中段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2020-01-09叶凤谊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叶凤谊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第二小学十字滘分教点 广东广州 510000)

新课改全面推行后,语文教学更提倡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和文学习惯。语文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应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突破口。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如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1]。但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状态。基于这一现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新设备、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措施。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虽然在课改之后,国内教育行业纷纷转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融入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语文学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长期任务。农村地区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课件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各项教学训练的开展等都为教师当前所重视。从学科素养的角度看,教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未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在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革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掌握不好教学活动开展的“度”,往往过于形式化[2],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此外,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形成阶段。教师并没有站在小学生的特殊认知层面考虑,没有先建立认知规律,养成相应的阅读、认知及写作习惯,再考虑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导致教育教学改革停留在表面,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从教学方式的角度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笔者在这一环节从赏识教育策略出发,分析课堂阅读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积极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其次,教师可利用赏识教育方式筑牢师生间的情感基础,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并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能保持自信的状态,提高语文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创设教学氛围,教师可利用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游戏、教材内容角色扮演及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等方式。

例如,在《望洞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找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观赏洞庭湖的美景和壮丽,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清楚的认识,并能在学习后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如,在《狐假虎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各小组以独白角色、狐狸角色和老虎角色演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阅读学习的情境中来。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一个基础性的要素,对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参与度,而且能为自身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兴趣支撑。首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教学,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外,还要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完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才能结合学生的发言了解到他们是否真正领悟和学会了课文或诗词。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这一文言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背诵及教师对文言文的释义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去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再通篇释义,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回答等形式发表自己对整篇文言文的思想感悟。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情况做出教学评价,并综合整理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孔子敢于承认自身学识不足的品质,以及古代人们积极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

(三)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优化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是完善学生学习方式最为重要的环节[4]。这一环节主张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以引导和创新的手段,向学生渗透一些阅读方法。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小英雄雨来》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然后提问,并让各小组围绕问题开展讨论。问题大致包括“作者笔下的‘小英雄雨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称他为‘小英雄’?”“作者写《小英雄雨来》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听取老师的讲解,最后,逐一回答。

(四)渗透阅读技巧

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阅读技巧。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笔者整理了较常用的一些阅读技巧,如下文所述。

1.侧重于课后问答题开展阅读教学

要想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完成单元课后问答题,教师就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情感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所讲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单元课后问答题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课文内容分开讲解,针对不同的教材形式寻找不同的教学方式及情感切入点。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增强解答课后题能力的基础上,渗透课文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就是有目的性地阅读。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阅读前为其提供一些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和视频,再展示毁灭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与视频,进行对比,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后问答题呈现在大屏幕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后问答题的第三题大致为:“虽然本节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应用了极多的笔墨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进行描述?”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做出教学总结,以课后问答题为中心,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作者描写圆明园的壮观辉煌,意在表达和映射当年英法联军本质上的贪婪和野蛮。而且,从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极为可惜,是一种损失”。

2.侧重于课文品读鉴赏开展阅读教学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视角,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包括:拓展学生的阅读量;选择思路、写作方式较优秀的文章段落,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在每节语文课堂上,深入分析一些短句、写作思想,使学生掌握古诗词及短句、写作方法的应用。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教师应做一个长期的教学规划,力求通过长期的品读训练和阅读积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使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侧重于以长期的品读训练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阅读习惯。例如,在《望庐山瀑布》的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己的朗读、理解、背诵及教师对古诗的释义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品读领悟其表达的意思,再进行通篇释义,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回答等形式发表自己对其思想的感悟。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进行教学评价,综合整理古诗的中心思想,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品读认识到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奇伟雄壮。

3.侧重于重点段落勾画开展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或将他们认为是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避免通篇毫无意义的阅读。这一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勤加引导。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以多个阅读问题为阅读目的,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侧重于阅读的自主性。阅读自主性主要是建立在任务问题基础上的。这里指的是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心思想自主标记出来。

4.侧重于读后感开展阅读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或学习一篇文章后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实际上是对阅读教学效果的一种升华,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笔下的事物、人物和情节,通过字、句、段的感悟,懂得一些道理和德育知识。例如,为了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从《大禹治水》等文章入手,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几分钟发表读后感的时间,用强制性的读后感,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后反思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阅读自主性、阅读感悟及品读等都属于阅读技巧的范畴、阅读技巧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引导性作用。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重视教学方式和阅读氛围的优化,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素养中,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模式的革新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