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理念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2020-01-09罗晓静
罗晓静
(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200)
生活化校本课程是符合学校本土环境、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适应能力的特色化教材,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既符合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又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师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美术而言,校本课程的功能更全面。
一、生活化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生活化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1]。其一,其符合学生对成长环境的认知。标准美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著名的艺术品和艺术家,对学生来说过于遥远,除了可以增加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没什么引导作用。但生活化的校本课程符合学生认知,能让美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其二,校本课程能真实表达学生心中的情感。美术是一门艺术,是情感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只有与生活贴切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情感关联,进而在学习时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其三,校本课程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本课程中可以加入许多校园文化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加入校园文化活动,从而让校园文化环境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二、生活化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以学校资源、师生能力为基础
校本课程与普通教材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其针对的目标人群不同[2]。常规教材是面向全国所有普通高中教师与学生的课本,其内容必然以宏观视角为主,能迎合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能力与审美,满足更多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校本课程是针对某一学校的特殊教材,必须以本校的学生和教师为满足对象。这不仅需要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考虑到学校当前的资源,而且要以学校师生的能力为基础,让校本课程符合教师的授课习惯,满足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需求。
(二)以自然环境、社会资源为填充
与普通科目不同,美术带有艺术性,是视觉系的课程。因此,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校园,而要适当扩展,从本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入手,从民族、地区等角度探寻特有的文化产品。将这些融入校本课程,既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又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以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为辅助
如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3]。同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校本课程必须充分与信息技术结合,以多种教学方式呈现,还要规划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的实践活动,让教师能够依据校本课程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美术实践,获得良好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生活化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以师生能力规划校本课程
生活化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从师生能力入手。课本是教学的内容,是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服务,也是为教师提供的参考标准。因此,其本质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考虑到符合学生接受的能力与教师授课的能力,确保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要将教师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融入校本课程,以此实现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是一种拉近距离的手段,是让师生获得亲切感的方式。将校园中的艺术实践载于课本中,学生在学习中就更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最后,校本课程开发要注重师生经验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来说,传授知识是下策,教授方法才是上策;而对学生来说,学习美术是表面,借助经验,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为作品,才是真正的目标。因此,在规划校本课程时,学校必须遵循以学校资源、师生能力为基础的原则,以免校本课程脱离实际,失去其最基本的价值与意义。
(二)将本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
本土文化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通常,学校需要从三方面考虑。
首先,要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校园文化是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的重要内容。因此,将校园文化转化成美术教材,是学生获得启发和创作灵感的关键。比如,在学生学习摄影时,校园就是非常好的素材,青春洋溢就是最重要的主题。
其次,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与艺术风格。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民族,筛选相应的民族美术内容,让学生都能接受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做好传承与发展。比如,对少数民族,学校可以将其文化中的服饰、头饰、建筑、工艺品等具有美术价值的内容融入教材,让学生系统学习;而汉族学生既可以学习和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汉族文化的美术内容,如汉服、国画等。
最后,要将地区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景与环境特征。因此,校本课程要从学校周边的本土环境入手,或将其环境艺术品纳入教材,或将著名的景点或风景区设置为外出写生地点,让学生感受充满熟悉的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在规划生活化的美术校本课程时,学校要遵循以自然环境、社会资源为填充内容的原则,让校本课程充满生活与本土的气息。这既扩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又让学生接触到了更贴近自己生活的内容与文化,增强了他们的美术兴趣。
(三)将校园活动融入校本课程
除了文化的融入,学校还要将校园活动融入校本教材。教师可以将校园活动的内容放入教材,以此展示学生的风采,让所有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选入教材,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美术的动力;还可以通过教材规划美术活动,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认识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解析这些画家的风格与特点,而且可以将部分学生的优秀画作在教材上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欣赏校园美术作品展中的优秀作品。这能让学生更热爱美术,也实现了生活与教学的真正融合。
在美术活动课上,教师则要根据校本课程的规划,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比如,外出写生活动的规划应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设定不同的写生区,由教师分别安排学生前往。在写生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举办写生作品展,既可以邀请教师、学生、家长参观展览,也可以将学生作品上传至校园网或班级新媒体账号,提升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发生活化校本课程已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学校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能力规划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系统,同时,将本土文化与校园活动合理、有效地融入校本课程,由此实现美术教学的本土化和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贴近美术,走进艺术,拥有真情实感的表达空间和创作灵感,实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