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机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020-01-09许绍华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许绍华

(福建省政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南平 353600)

我国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单一追求速度的提升。经济结构逐渐优化,新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要从多渠道入手。工匠精神的融入将会为机电人才注入一针强心剂,中职学校应在教学中加以推广。

一、师资力量——“工匠精神”的人力保障

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相较于高职或是其它高校,向来处于劣势地位。首先,中职师生比例搭配较低;其次,教师年龄失衡,师资结构有待完善;另外,教师专业水平待提升,高水平教师较为匮乏;最后,教师培训设置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匠精神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双师型教师作为保证。学校如果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那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无异于“锦上添花”。这也是工匠精神得以培养的基础。

中职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培训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有效媒介。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洞察行业的发展规律,随之调整教学计划。同时,也可以深化与时俱进的理念,深入市场,对行业动态了然在心;第二,教师要深入企业,对实际工作要点进行熟悉,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尽可能在保证理论教学不断丰富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学生也可以以教师为榜样,从中体悟工匠精神;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部分外企,邀请专业技术工程师来校做兼职,不断扩充教师队伍,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体系。[1]

二、产教融合——“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

中职机电专业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都要对学习主体极为重视。实践表明,强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的机制对于人才培养大有裨益。一般说来,当处于真实工作环境中时,学生可以模拟工作的具体内容,从中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突破,以此让工匠精神根植于心。从长远来看,中职学校与企业创建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不但能够推动人才培养,还可以为企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使企业减少成本,提升产品的含金量,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德育课程——“工匠精神”的精神保障

中职机电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还要重视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论在哪个阶段,都属于基础教育的内容,也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中,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已经越渐显著,机电专业也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让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变得更具针对性。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工匠精神涵义有深度理解,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匠人”的培养则应该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基础,做到能胜任一线工作;“匠心”的培养则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培养一批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2]

四、校园文化——“工匠精神”的文化保障

工匠精神的培养,中职学校应该将其渗透于校园的各个方面,使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都能够紧密相连。首先,学校要对其加以重视,适当增加各方面的投入,积极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其次,教师和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参观,深切感受企业人员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五、结束语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服务于工作一线。由于机电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机电人才,推动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中职院校就应该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