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020-01-09袁兰芳
袁兰芳
(中山市古镇初级中学 广东中山 528421)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学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未受到重视。比如,教师本身认识不足,受应试教育的“侵害”、传统思想的桎梏,认为学生只要会做题,就是好学生;又如,有学生本身对数学语言的认识不到位,忽视了数学语言表达的作用。近几年,古镇初中一直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明显有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也有了提升。本文初步总结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说
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不能说,而是因为胆小,害怕老师批评,所以选择不说。这部分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信心,怀疑自身的才能,以至于无法大胆地站出来向其他同学及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因此,在小组中,组长应对每一个组员给予鼓励,让其勇于表达想法,先在小组中多说,再在班上多说。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需要特别关注组员的自尊心,对说得不好的予以鼓励,让其充满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说好,大胆表达。而当组员说不出时,小组长则应以尊重、信任的态度说:“慢慢来,不要着急。下次,你肯定能够说好的。”组员若是语句表达不太完整,小组长则要对其适当表扬,并委婉提出建议:“不错。这次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够将某个地方表达出来,答案就会更加完整。”组员若是说错,小组长也不要横眉冷对,而要友善提出:“没关系的,不用紧张。你可能是把某个地方与其他知识点弄混了,再好好想一想。”组员若是说出自身的独到见解,小组长应立即表扬他:“你这个想法真有新意,说得真是太棒了!”组员若是说出了错误的回答,小组长也不应嘲笑。嘲笑他人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难以避免出错。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学生应当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才能为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对其予以积极评价,以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表达的乐趣。教师还要多创造小组发言的机会,及时用语言鼓励学生:“你回答得可真精彩!”“你这个回答真有新意!”“你的声音真响亮!”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较快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予以肯定,让其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而不喜欢回答问题,表达能力提高较慢的学生,教师则应为其提供更多机会,鼓励他大胆发言。
二、适当引导,让学生会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点拨,让学生说准确
新知识通常是从旧知识发展延伸而来的。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对学生适当引导,可让学生更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提升学生的类比与归纳能力。例如,教学“完全平方和公式(a+b)2=a2+2ab+b2”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中两个多项式相同的练习,如(3x+1)(3x+1)=________;(2x+3y)(2x+3y)=_____;然后,让学生通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再合并的过程,得到完全平方和公式。最后,教师问学生:“刚学习的公式和以前学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有什么不同点与相同点?”“做一做”的方式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新知识归纳至原有认知结构中。
(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点拨,让学生说到位
学生应当先在小组中沟通、交流。在教学中,要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与思考,以自己的认知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动力,发展用直观解释抽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刚学完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矩形上找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作辅助线,构造矩形,并提问:“怎样利用矩形的对角线性质来推出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呢?”学生通过讨论会知道,只要延长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就可以了。
(三)在揭示规律或概括结论时点拨,让学生说连贯
在课堂上概括数学结论或揭示数学规律时,教师通常需要将结论或规律说完整,以此点拨学生,加强学生的类比能力。例如,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学生经过对算式的观察及亲身体验,已经明确了同分母分式加减时,只要分子加减即可,分母不变。但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却容易忽略“同分母分式”这一前提。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同分母分式”添加进去,让学生了解这一前提的重要性,以区别于后续要学习的异分母分式,让学生逐步学会说得更加连贯、完整。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充分感受到数学结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特点。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有得说,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一)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让学生知道怎样说话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1]。小组合作讨论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清楚汇报流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理由及探究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即可较流利地将自身见解表达出来,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言机会与听别人见解的机会。学生不仅可在小组内发表自身见解,而且能面对全班同学表达。为了更好地将本组意见表达出来,学生就要主动倾听、思考与组织语言,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将所有精力投入学习。
(二)同桌交流
课堂上,同桌交流十分便捷,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表自身见解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新授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方法,能用语言进行总结。同桌之间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思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班上的“学困生”也可以在同桌的带领下,学会如何正确叙述、解答。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或同桌交流时,一旦出现不规范的语言,组员或同桌就要及时提醒。
(三)学生小结
学生小结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正确利用小结可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尽管学生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表达能力有限,但只要回忆起本节课的要点,组织好语言,他们即可正确概括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试一试自己做小结。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结情况进行总结,不到位、不准确的地方都要给予提醒。
教师应通过多种训练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均愿意发言、能够发言。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会获得愉悦感,即可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表现的需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数学能让我们得到更多交流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学习信心与自尊心,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认真倾听,引导阅读,让学生说到位,感悟数学语言
在现代人际交往、口语交流中,倾听是人的基本素养。只有对别人的话耐心倾听,我们才能听准别人话语中的含义,并作出相应回答。阅读课本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倾听老师的话,而且要听取同学的发言,了解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并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及时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掌握数学符号与术语,理解数学逻辑与原理。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和仔细阅读课本的习惯,以从教师环环相扣的表述和简练的板书中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精练与严密,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数学几何表达用语。如在“有且只有”中,“有”表示存在性,而“只有”则表示唯一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通常会使用以下方法:教师口述简单的计算题,学生直接说出对应结果;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对此复述,并找出等量关系;分小组口述,并评出最佳评说员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交流、参与及合作意识。“说”是学生交流、参与及合作的思想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笔者会继续探索、实践小组合作这种课堂形式,让学生越“说”,思维越开阔、活跃,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