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公益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

2020-01-09麦其蓉吴国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益培育劳动

■麦其蓉,吴国君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强调劳动育人功能的发挥和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虽然越来越重视公益劳动教育,在实践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的切入点对公益劳动教育进行改革探索的则相对较少。因此,探讨高职公益劳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实践育人和劳动育人的要求,更贴切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公益劳动的育人指向及困境

高职公益劳动教育有两大育人指向及困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等内容的劳动意识转变是关键但正被淡化;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等内容的劳动经验累积是重点却也被弱化。

(一)积极劳动意识的转变

高职公益劳动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有些学生受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有些学生强调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却忽视承担劳动责任的义务,人为割裂了权利与义务、创造与享受的关系,反映出他们推诿劳动的负面心理倾向,也暴露了他们错误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问题;有些学生受错误劳动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技能的习得并不困难,也无需过多训练,而当他们付诸具体劳动实践时,却发现劳动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反差打击了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不想劳动的意识,从而制约他们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有些学生倾向于关注劳动形式本身,他们并不看重劳动质量的好与坏,劳动被学生解读为“形式化”而存在,是为了迎合某种要求而象征性地去应付的任务,学生以完成目标任务为导向,割裂了劳动本身与劳动意义、劳动精神传承的关系,这种应付意识促使下的劳动是被动消极的,是缺少内涵和教育价值的劳动。目前,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普遍缺少积极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家庭劳动教育因家长的过度保护而淡化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这是误导学生形成错误劳动观念的起点和关键点;小学劳动教育在劳动意识的启蒙方面没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劳动乐趣和养成热爱劳动习惯;中学劳动教育在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中因升学压力而被边缘化;大学劳动教育却被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所掩盖,以致错过了塑造学生劳动精神的最后关键期。所以,高职应该设法转变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无需监督却能主动承担劳动责任的习惯,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中展现良好的服务意识、大局观念和劳动情怀。

(二)丰富劳动经验的累积

当代高职青年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相对缺乏,他们参与具体劳动锻炼的途径也相对比较少。在家庭教育领域,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主动剥夺了青年学生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他们深陷在“童年劳作辛苦”的思维阴影中拒绝为青年学生提供或创造良好的劳动实践平台,有些家长甚至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直接传递给学生,致使学生在累积良好的劳动经验和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方面遭遇重重障碍,他们在成长生涯中因远离劳动锻炼而没能充分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其行为选择多少带有“十指不沾阳春雪”的印记,最终影响了他们后续社会化进程中的生产劳动技能和服务劳动经验的积累。在学校教育领域,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被高职院校持续强化,而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训练在现有高职教育体系中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时往往又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内容的单一化是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公益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于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如清扫校道、打扫教室等,对于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劳动教育的设计是缺失的,这样的公益劳动教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育人效果。而有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更有不断被弱化的趋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更淡薄了劳动情怀,偏差了劳动价值观念,进而缺失了劳动经验累积的机会,于是,学生在困难意识不足、困难解决经验欠缺的情况下,遇到较为复杂的劳动任务时,便表现为“不会劳动”或“不善劳动”,也极易陷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窘境,最终呈现出令人不满意的劳动结果。

二、高职公益劳动教育价值引领的视角

高职应该把握好公益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以培育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感观为起点,以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归宿,把准公益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积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以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感观为起点

第一,劳动情感观的培育基于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渗入。高职院校担负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既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本理念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然而,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不是凭空而来,是要将对学生的培育细化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之中,而立足于扎实的劳动实践,从培养深厚的劳动情感观开始循序渐进加以引导,是培育环节的立足点之一。因为“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建立在端正的劳动态度基础之上,同时又促进优良劳动品德的形成。”[1]而态度又是情感的集中反映,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观方面,立足于劳动态度的情感培育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视角。在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公益劳动课程或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劳动的亲身体验提供条件和创造机会,教育者要正确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站在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参与实践,在崇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自觉艰苦奋斗中奋发有为,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信念,在身体力行中日渐形成良好的公益劳动行为习惯。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努力设法补齐学生劳动素质的短板,不断帮助他们积累劳动技能,实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目标,在唤醒高职青年学生独立自在自为的强烈意识基础上,帮助他们涵养责任情怀,进而提高独立生存的能力。

第二,劳动情感观的培育侧重认同和热爱劳动思维的形成。一方面,学校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时,要重视学生自觉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形成认同和热爱劳动的思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充分借助社会补偿机制效应的激励功能,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用实际行动支持高职学生参与各类具有积极意义的公益劳动活动,学生在得到社会的关切和回应之后,会不断积聚劳动情感,这会进一步助推学生劳动情感观的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这里提到的“热爱”至关重要,不仅仅是对劳动的热爱,还要表现为对劳动者的热爱或尊重,要感恩于劳动,要尊重劳动者,还要珍惜劳动成果。高职院校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实践超市”,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产品及足够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劳动实践平台,并完善相关的激励制度,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价值体验,鼓励他们于公益劳动中品味乐趣,指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劳动的内涵与意义,不断积淀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等优秀精神品质,并在日积月累的获得感中不断升华对劳动的热爱与认同。

第三,劳动情感观的培育强调平等主体的价值判断。学生要面对如何看待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地位的实质平等问题,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应该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平等个体,彼此之间虽然存在分工差别,但不应该有地位的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角度看,接受和认同劳动主体的平等是培育劳动情感的关键。所以,培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地看待劳动以及劳动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同劳动本身,以及正确看待体力劳动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当学生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那些愿意为劳动付出努力的劳动者时,他们才能拥有深厚的劳动情感基础。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充分肯定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体力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真实反映了劳动平等思想的精髓,也反映出习近平同志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劳动的深切情怀。而毛泽东也提出“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3],可见,高职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应该深入推动“劳动化”的进程,主动与劳动及劳动者建立深情厚谊。然而,现实生活中,高职学生就业时表现出“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局面,应是“劳动化”不足的典型表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非常看重脑力劳动的重要意义,对体力劳动的认识和价值引领却存在一些偏差。因此,高职及其教育者应不断帮助学生创造体验劳动情感的机会,推动学生提升参与劳动实践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二)以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归宿

第一,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方向和指引。劳动价值观关注的是为什么要劳动,为谁劳动,怎么样劳动的意义或价值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以积极传承和积淀参加劳动的态度、习惯和技能为目标,引导他们养成“劳动最伟大”等正确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念。当然,“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但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4]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包含对劳动的热爱情怀、追求崇尚劳动过程与成果的价值判断、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情感等内容,它反对不劳而获的思想,支持在勤奋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指导。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形成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5]因此,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念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在公共教室、专业实训室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保洁领域设定公益劳动岗位或配套公益劳动课程,也可以创设校外公益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公益劳动实践机会,这些活动既可以跟教学密切挂钩,以课程的形式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也可以紧密结合各类学生活动甚至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加以熏陶,达成润物细无声之效,最终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恩国家、奉献社会,认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尤其是在奉献与索取关系的价值判断方面,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劳动价值观引领。此外,高职院校教育者要对学生中“四体不勤”的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对崇尚劳动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冲击,并可能动摇他们本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而学生之间也会因此引发相互效仿并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景象。

第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以鼓励劳动创新创造为导向。人类社会进入工业4.0时代,科技与创新被赋予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所未有地被载入史册,我们国家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奋斗征程中,创新创造、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蕴含于无数基层的劳动生产实践里。过去,劳动创造了人类,今天,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正更加紧密地昭示着人类的未来。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6]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生存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观的培育,应该创设条件促成师生崇尚创新创造的优良环境,在劳动创造观的指引下,劳模精神应该得到发扬光大,工匠精神应该被高职院校所推崇和传承。高职教育体系中应该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重要内容,这应该成为公益劳动教育的灵魂所在。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劳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有效融入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在公益劳动教育中,设法让学生领会、认可和实践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帮助他们真正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积极意义,以及劳动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思想层面提高他们对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人类进步的认同。

第三,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以服务和奉献为最高境界。公益劳动中的劳动突出“公益”二字,包含服务和奉献的情感境界,融合自愿性和无偿性的特征,因此,在培育高职学生的劳动情感观方面,应该特别注重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熏陶。当然,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应该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既有个人正当需求的满足,更突出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高职教育者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摒弃功利意识,鼓励他们以无偿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指导自身的公益劳动实践,体现出奉献意识和责任情怀的行动自觉。其一要注重精神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精神的重要作用,他曾说过“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7]而理想信念又是精神之“钙”,所以,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公益劳动教育时,应该重视精神塑造,特别是要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突出社会理想的指引,从社会利益、社会价值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解读自身角色,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服务精神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文化自信,教育者可以充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利用课堂、班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及时挖掘和总结劳动价值观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密切关注劳动价值观中关于服务精神的新理论新进展,及时结合某些典型的人物和案例,深入开展向劳动模范学习等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其二要重视奉献实践的践履。教育者能多渠道挖掘学生参与公益劳动的实践渠道,但前提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参加公益劳动的动机,应大力倡导劳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初衷,摒弃为谋求个人狭隘利益的劳动行为,这是所有公益劳动实践活动的关键。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劳动教育,应该以帮助学生不断品味和体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为目的,不断强化学生参与公益劳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构建乐于奉献的高职劳动情怀教育生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增强服务理念的价值认同,唯如此,公益劳动才能正常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功能。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劳动助人感受和体会幸福,也促使人追求和创造幸福。“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8]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理应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怀,特别在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观和劳动价值观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公益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公益
公益
公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