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开放型经济与文化旅游经济交融发展策略研究

2020-01-09李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无锡文旅旅游

■李贞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旅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无锡作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经历几轮产业升级,目前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需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下阶段,我们必须发力现代服务业,努力做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为无锡开放型经济纵深发展注入强心剂,意义重大。

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中,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明确要求,而文化旅游产业更是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是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矛盾的有效策略。无锡开放型经济与文旅经济两者的交融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文旅产业升级,促进无锡开放型经济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规模化、专业化。

一、无锡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一)无锡经济高速发展、多轮转型升级

十八大以来,中央进行新一轮对外开放布局,“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无锡经历了三轮产业升级,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呈现蓬勃态势。第一次是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实现由农业化到工业化转变;第二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由内到外转变;第三次则是把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大势,发展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目前,无锡市正处于第三轮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以2019年上半年为例,无锡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就达到461.3亿美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占比77.2%,列全省第一。2019年,无锡市出台了《关于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构建国际经贸新生态、打造国际合作新样板、开国家交流新境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了下阶段无锡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1]。

(二)无锡城市化程度高、发展面临瓶颈

无锡市经济发展经过几轮升级,其发展程度已经较高。2019年,无锡市GDP约11852.3亿元,在江苏省各城市中位列第三。较2018年末增长了413.7亿元,名义增长速度为3.62%。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看,城市已经进入城市发展高级阶段。居民需求从“温饱型”转为“体验型”,居民需要更多文化体验。

高速发展的经济开始面临未来的发展瓶颈,需要进行新的战略突破。城市自然资源、要素丰富程度决定它的产业竞争优势。无锡虽然是经济强市、工商强市,却也是资源与要素不足,未来在土地、人口、环境方面会日趋紧张。譬如土地资源,全市常住人口657万,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3亩,全省最低;市区面积低于周边的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市区面积。未来几年土地在工业消耗上也可能触及生态底线。因此,无锡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其不可能再走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另外,外贸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服务外包企业有待做大做强、开发区转型发展缺乏优势等问题突出,也时时阻碍无锡经济高速发展。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无锡市,加速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其未来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无锡开放型经济催生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发展

为了实现无锡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2016年出台的《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必须加快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因此,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无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外向型经济纵深发展中诸多问题时的有效策略。

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带动下,无锡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无锡市地处长三角,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景点开发成熟,文化演出活跃、文化旅游产品众多,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亮眼一笔。随着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无锡正努力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先导性战略支柱产业”,打造无锡旅游品牌,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二、外向型经济中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无锡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旅游”简称文旅,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它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带来的新型旅游方式,寻求文化享受当下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文化旅游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历史文化层;二是现代文化层;三是民俗文化层;四是道德伦理文化层。无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吴文化、佛教文化交织,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文化

无锡地处长三角,气候四季分明,鱼米之乡水道纵横,旁倚太湖,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最著名的如太湖鼋头渚景区、宜兴善卷洞等等。伴随自然风光而生的,往往还有农林生态文化。江南地区的精耕细作与自然风光结合,形成了许多特有的农业文化生态。如:农博园展示馆、无锡的大浮杨梅、阳山水蜜桃文化、宜兴的茶文化等。

2.底蕴丰厚的历史遗迹、建筑文物等

无锡历史悠久,读书风气浓郁,历朝历代留下诸多名胜古迹,无一不身载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色,彰显无锡这个城市的浓浓书卷味。如:古吴文化遗址(鸿山遗址)、读书人熟知的东林书院、文人雅士称道的寄畅园等。

3.传统手工艺文化

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仅是指精美的工艺品,更包括其深厚历史源流、技术技艺、设备场地、名家风采等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化,这才能完整反映地区人文环境对生产者、作品的影响,凸显其独特价值。如宜兴紫砂文化、惠山泥人文化、江南竹刻工艺、无锡精微绣工艺等等。

4.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无锡地区经济发达,市井文化浓郁,传统习俗颇丰。能反映城镇居民生活风貌的包括民俗文化景观、建筑(南下塘旧书场、南禅寺文化步行街等)、吴方言(吴歌、锡剧等)、民俗表演(端午龙舟、香会庙会等)。

5.多样化的宗教文化

无锡民间存在相当数量的宗教信徒,保留了较多的寺庙建筑,还有传统的宗教节日与宗教活动,构成了无锡宗教文化生态,其中以佛教、道教为主。如:祥符禅寺、南禅寺、广福寺、开元寺、水仙道观,其中值得一体的是无锡道教音乐影响颇大,其表演已被确定为全国非遗项目。

6.特有的民族工商文化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拥有的近代民族工商业历史遗迹独一无二,它也成为了无锡城市精神的代表,包括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的故居、工厂遗址、老旧机器、生产工艺等。代表性的有:荣毅仁故居(梅园)、薛福成故居、茂新面粉厂等等。

(二)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斐然

近年来,无锡市旅游行业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良好。2019年度,无锡旅游业出现了融合创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其中,旅游人次超1亿,旅游总收入2100亿元,同比增幅10.2%。各类节庆、赛事、会展活动持续升温,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总体而言,文化旅游产业经历了稳步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与亮点之一,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可谓“步步为营”,走得较为坚实。

2005年,无锡就提出“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这一旅游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将城市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旅游搭台,文化唱戏。至此,文化旅游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内涵与标签,让中外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感受城市的底蕴与脉搏。继而无锡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最适宜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从2000年到2013年,无锡市先后入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在2012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内地宜居城市榜首。

2008年以来,无锡着力培育特色的夜间休闲旅游业态,并将传统节日活动与之密切结合,打造“风情夜游品牌”,不断挖掘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如著名的梅园、蠡园、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夜间开放的夜公园、夜书院不仅让众多市民在灯火阑珊时感受古人游园赏灯乐趣,也欣赏到主办方精心安排的戏曲、民乐表演等活动。清名桥古运河更是推出了“浪漫水乡夜”“温馨运河情”“纵情夏夜”三款风情游产品。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极大提升了旅游的体验感,让无锡文化旅游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3年12月,无锡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挂牌成立,明确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为目标。“十二五”期间,文旅集团不断建立健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文旅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总收入在2015年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涌现出的一大批著名文化旅游品牌,如鼋头渚(荣膺国家5A旅游景区)、太湖国际樱花节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提出“全域旅游”的路子。“十三五”期间,无锡的文旅产业树立“大旅游”理念,文化与旅游继续快速融合,不断拓宽内涵。依托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旅游体系建设,整合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要素,优化规划布局,谋划新品线路,推动旅游与文化、商贸、体育、农业、工业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全市旅游度假区要素集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融创文化旅游城、惠山田园东方、江阴海澜马术旅游区、宜兴阳羡旅游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无锡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夯实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2.发展特色

(1)文化旅游资源多层次融合

无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一直是较为明确的,走文化为主角的旅游模式。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加深、层次越来越丰富,向广度、纵深度发展。具体表现在:从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结合到影视文化与山水资源融合,典型如最早一批影视城的投资兴建(水浒城、三国城、唐城的投资);历史街区与旅游资源结合到民俗文化生活与旅游资源结合,如“十二五”期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荡口古镇、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的修复;从美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到“吃、住、行、游、购、娱”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如蠡园的“二次消费”超过门票收入等。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还在不断拓宽,全域旅游理念下,又出现了“疗养+旅游”的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的技能旅游、“企业+旅游”的工业旅游等。这一趋势还将在经济进一步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深化发展。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

无锡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与旅游资源快速综合,投资与开发力度空前。“十二五”期间,无锡着力对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与研究,总投入超过70亿元人民币保护修复开发五大历史街区,目前已全部完成。灵山拈花湾小镇,投资高达48.74亿元,美轮美奂的小镇将禅意做到极致,是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最成功案例。投入40亿推进惠山古镇的修复工程,整合文化资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长三角不一样的江南古镇”。投入5亿元,修复荣巷古镇,恢复民国建筑,主打工商文化。投入2.3亿元,修复荡口古镇原貌,打造名人名居名园,与苏州古镇一起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三五”期间,无锡继续发力,完成多项重大项目。如:融创文化旅游城、太湖影视小镇、宜兴善卷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推进江南古运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等。

(3)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力量凸显

随着无锡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多年建设打造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的品牌力量开始凸显。“十二五”期间,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①精品景点方面。鼋头渚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蠡湖景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无锡梅园、中国杜鹃园入选中国最佳植物专类园,横云饭店成为非遗“太湖船菜”传承基地。桂花新品种“梅园白”和“竹叶银桂”获得国际登录名,彰显了行业地位。

②节事活动方面。太湖国际樱花节、太湖中秋赏月烟花大会、惠山金秋菊会、杜鹃花展、梅园冰雕灯展、蠡园桃花节、动物园夏季狂欢夜等各类花事节庆活动整合提炼,彰显特色,形成了“无锡文旅,美丽之旅”品牌。太湖鼋头渚景区被央视网络评为“中国最美赏月地”,太湖音乐节、蠡湖国际灯光节等活动成为夜间旅游新亮点。

无锡市动物园·太湖欢乐园、宝界山林公园、锡惠名胜区入口公园、金城湾公园、梅园公园北扩一期等项目建设仍在推进,景区景观和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惠山古镇一期与锡惠名胜区实现一体化管理,《惠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目的地体系规划》编制完成,惠山风景名胜区走向建设和申遗并举的发展道路;梅园景区实施北扩之后,又建成腊梅观赏园,并启动木槿花园建设;蠡湖景区建成蠡湖慢游系统、皮划艇训练基地等[2]。

文化旅游品牌的力量,不仅让无锡文化旅游名片响亮,更促进了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更进一步,是无锡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三、开放型文旅产业发展中的挑战

(一)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

无锡开放型经济的纵深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然而由于无锡市的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文化服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在全省排名仍然较后。资料显示,2017—2019年间,无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略低于全省增幅,占GDP比例已升到7.7%,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因此无锡市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存在供需结构上的矛盾与不平衡问题。如部分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充分、开发的目标群存在局限等。举例说明,如民族工商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仅仅停留在故居、工厂旧址、设备展示,游客没有深刻体验项目,因此走马观花;文化旅游项目对象设置往往以年轻人为主,其配套服务不能为老人、儿童等其他人群提供较有针对性的服务,供需不能平衡。

(二)文化旅游产业定位尚不清晰

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产业观念及管理制度的缺位。产业观念的概念容易产生误区,使文化旅游产业特征与主体不清;管理体制的缺位或冲突严重制约文旅产业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立;旅游业的附庸产业地位和行业法律缺失,也限制了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健康发展,阻碍其产业化脚步[3]。

(三)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度不够

无锡文化旅游虽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但同质化文化旅游产品充斥整个文旅市场,它们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制造”层面,不能从深层次上感染旅游体验者,使得文旅产品回头率低,阻碍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不够,其深层原因在于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未进行全面梳理规划,深入评估研究。比如:古镇游的文旅产品显得重复性过大,如荡口古镇和惠山古镇,多数仍然是以各类小吃美食体验为主,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显然是没有用心做好规划,缺乏创意文旅产品的开发。

(四)文化旅游环境保护不到位

目前,无锡地区文化旅游环境仍存在许多保护不利甚至遭遇破坏的现象。如自然山体面临着开山采石、墓葬破坏等威胁;京杭大运河的水质污染不容乐观;古吴文化遗址由于年代久远,需要定期加固维修;古运河沿岸建筑需要与古运河传统风貌保持统一等。“全域旅游”要求我们关注整个城市的环境。当下,除了环境的保护,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休闲产业要素尚未得到整体推进,休闲度假产品比例过少,传统观光仍然为主。

(五)文化旅游高端人才缺乏

无锡文化旅游人才的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文旅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行业的从业者与管理者的水平将直接决定文化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水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多层次专业人才,而目前的全市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大部分没有扎实的专业背景,靠实际经验积累在摸索着前进,这对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巨大,也是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开放型经济中的无锡文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依托无锡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区域经济高度开放型发展,无锡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有相当的成果,也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无锡文化旅游业将推进“全域旅游”理念,在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品牌塑造、绿色发展方面持续发力。

(一)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

无锡经济发达且自然环境优越,发展全域旅游应该梳理城市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方面,加强全域旅游规划建设,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整合全域旅游资源要素。在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的指引下,要突破传统思路模式,真正把无锡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休闲目的地来建设经营。

另一方面,要将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无锡旅游更有质量、更高水平地发展,必须增强市场主体的实力和活力。一要推动旅游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二要推动旅游企业实现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小旅游企业集群;三要推动旅游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扶持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速业态融合

无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整合各项文化资源,加速业态融合。我们要突破“就旅游发展旅游”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旅游+”的催化和集成作用,加快形成多元融合、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旅游新业态。这个“+”可以看作文化内涵的外延,一是农耕文化,如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推动乡村旅游品质跃升。二是工业文化,如尝试开发设计可供游客观赏、参与、购买的工业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是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历史街区在旅游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围绕历史文化题材开发演艺节目,让游客实景感受无锡历史文化。四是影视文化,既用影视资源优势宣传无锡这个城市,又发挥“粉丝经济”效应,形成实实在在的旅游消费力。五是体育文化,提高体育赛事办赛水平,鼓励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设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做大无锡的运动休闲旅游规模。六是康养文化,充分发挥无锡的自然优势、资源优势、载体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康养旅游园区、镇村,加快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使康养旅游成为无锡旅游的拳头产品[4]。

(三)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文旅体验层次

近年来,无锡文旅资源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旅产品的体验感亟须提升,尤其层次感不够丰富。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譬如:一些名人故居(阿炳等)、水仙道观等为代表的以参观为主的传统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经进行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如水仙道观的“道教音乐表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给观众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当然,除此之外仍然有大量的纯粹参观类文化旅游项目存在,它们尚未能形成经典旅游路线,也未能培育出旅游精品,这些都需要我们合理整合挖掘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其文旅产品的体验层次感。

(四)着眼重点项目,加快品牌建设

品牌是体现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高度重视旅游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专属无锡、代表无锡乃至象征无锡的旅游核心品牌。一要让旅游产品有“亮点”。做到“无中生有”“人有我优”,用特色元素擦亮无锡旅游的金字招牌。二要让旅游项目有“看点”。坚持优质资源必须由业内顶级团队开发,积极引进与本土文化、与旅客兴趣紧密贴合的特色旅游项目,把每一个重大旅游项目都建设成为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三要让旅游营销有“卖点”。办好太湖樱花节、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品牌会展活动以及特色节事活动,针对国内外不同旅游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鼓励在艺术创作中“植入”无锡元素,用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中华老字号等宝贵资源,加快“无锡游礼”平台建设,“走出去”讲好无锡故事,“请进来”展现无锡魅力,让更多海内外游客把无锡列为出游首选之地、优选之地[4]。

(五)培育产业人才,完善市场环境。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一大劣势在于其抽象与肃静,必须借助大量辅助手段及高素质人才对其解读或组织活动,才能激发旅游者兴趣,使其获得愉快的旅游体验。因此,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政府、旅游景区、旅行社通过合作,可定制培育所需各专业人才。同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要注意旅游区居民素质的提升,这也成为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指标。内在与外在环境的共同打造,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无锡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中催生并发展迅猛的文化旅游产业,既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克服开放型经济发展瓶颈的一剂良药,二者相辅相成、交错发展。未来的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将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业态模式、多层次的体验感、亮眼的品牌精品,成为无锡经济发展中的重头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域旅游将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无锡文旅旅游
无锡一棉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旅游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