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2020-01-09李小燕
李小燕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迳口初级中学 广东广州 510890)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融入议题式教学,创设研究情境,布置学生研究议题任务,组织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把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初中生的法治和道德素养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自我探究和感悟。这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议题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融入议题式学习氛围中;精准定位议题式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问,设计议题式教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议题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解读
对议题式教学模式的解读可以追溯到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其中首次提出了议题式教学理念,鼓励思政教师通过议题的引入,营造民主化课堂,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思政教师在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引入、引导、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之前的问题式、主题式教学,要求思政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讨论性的问题,将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把思政课学习和实际生活衔接起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说,议题式教学具有全新的意义。教师要筛选贴近初中生生活的议题,如生活中需要探究的、文本中体现主题的、认识中需要厘清的、思维中需要碰撞的等,“议题选择必须是真实的”“探究过程必须是缜密的”“议题导向必须有引领性”。教师要把议题式教学与核心素养理念相结合,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制定开放式、辨析式的学习路径,设计以议题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走向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结构化,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
议题的选择是否合理关系着议题式教学的成败[1]。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炼、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答课后练习题。但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把课后练习题等同于议题。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二)议题式探究活动设计不合理
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即让学生根据教师选取的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运用政治学观点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但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的议题式探究活动还不是很合理,表现在:一是和初中生的生活有距离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活动的趣味性和引导性不足,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被动,缺乏延伸性。
(三)课堂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议题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如肯定学生探究结果,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等。目前,很多教师把议题式教学评价和常规评价画等号,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来评定优劣,削弱了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的积极性。
三、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全面解读教材,确定议题式教学的主题
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从教材中提炼出议题主题,为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教师在教授“做更好的自己”这一课时,要明确本节课的讨论和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教师借助教材中俞渝的故事,确定了议题式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去探究如何欣赏自己和他人,如何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名人事迹,如当下初中生喜爱的青年作家、导演、赛车手韩寒及影帝葛优、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让学生去探究这些名人成功的原因,说说自己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哪些正能量。学生可以自由结组,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讨论名人事迹中蕴含的哲理。例如,韩寒本身也存在不足,那就是高中阶段学习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长期不及格,多次被学校劝退,遗憾地离开了高中校园。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坚持自己的写作梦想,成为了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还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喜欢上了赛车,成立了自己的车队,还做起了导演,拍摄了《乘风破浪》《后会无期》等几部票房和口碑双收的优秀电影。学生提炼出,韩寒成功的关键在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拼搏和闯荡。这是青少年成长所需的品质——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二)创设议题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来创设议题式教学情境[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以交通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为例,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就是议题式教学的导入情境。有的学生提供了自己一家外出旅游时遇到旅行团强制游客购物,对没有消费的游客拒绝再提供乘车服务,让旅游者心情大打折扣的事例。旅行社和导游在其中明显侵犯了游客的自主选择权、人身自由权、知情权等权利。消费者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当地工商局举报。交通出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行人、车辆、电动车都要遵守交通法规。行人穿越马路要走斑马线、遵守红绿灯;车辆要礼让行人;电动车要走非机动车道。交通法规保障了交通的正常运转,也是解决交通事故和纠纷的依据。学生提供的这两个案例阐述了法律对生活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养,让他们能够自觉守法、护法。
(三)巧妙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讨论,总结收获。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要巧妙设问,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服务社会”这一课时,设计了小组探究的三个议题——初中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服务社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小组要结合组员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真实案例,完整阐述初中生和社会服务的关系,以及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式。学生根据这一议题,选取了和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如选取社会热议的公益活动——蚂蚁森林活动、贫困学生救助活动等,经过讨论,提出初中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如捐献书籍、旧衣物等,帮助山区的孩子。此外,学生还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走上街头清理小广告,捡拾马路上的垃圾,缝制环保购物袋,还积极参与福利院和敬老院爱心活动,帮助义工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他们体会到了个人和社会服务的关系,站在初中生的视角,分析了如何服务社会。这样的小组探究活动可以让议题式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让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教学氛围越来越活跃,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议题式教学是当前思政教育的主流趋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路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精准定位议题式教学目标,设计讨论和探究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度参与议题式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