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热点的运用
2020-01-09杨天晓
杨天晓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第一中学 云南德宏 678700)
在高中阶段,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学的目的正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不愿意学习,政治教学的效率也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时事热点融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并提升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分析信息等多种能力,学会学以致用。
一、在政治教学中运用时事热点的优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及解题过程的思维能力,还会用题海技术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反复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但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政治教学。政治教学需要学生真正将对知识的理解融于内心,并与时代接轨,拥有自主分析的能力。教师过多关注课本,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导致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教师应该分析相关热点事件,选取其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提高对政治的兴趣,并自主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政治教学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充分锻炼这些能力,学生需要针对社会中的某个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并培养良好的三观。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当下的时事热点,如贸易争端等热点话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文章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热点背后的政治含义,并深入课本内容,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这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二、如何运用时事政治提高教学效率
现阶段,高中生非常重视学习。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解题的效率和应试答案,认为时事政治研究这项活动会耽误时间,对其并不感兴趣。而学生寻找的热点重点不一,质量参差不齐[2],教师很难予以统一讲解,会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似乎也学不到什么知识。教师应让学生在搜寻相关热点事件之前明确收集资料的侧重点、范围及技巧等。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了解这些收集资料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把搜寻时事热点话题作为日常作业,要求学生每周或每月搜寻一次,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新闻热点或新闻评论等相互交流,学会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开放性试题已成为高考政治科目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时事热点的教学已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寻十九大的相关资料。但有关这个话题的知识点众多,学生搜寻的资料必然会有所不同,质量也必然会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就要提醒学生,可以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搜寻,也可以分批搜寻不同的内容,如第1个小组可以搜寻有关人大代表的资料,第2个小组可以搜寻会上提出的问题,第3个小组可以搜寻开会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趣事。这样将人民代表大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时事热点,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了解时事政治,提高公民意识,增强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良好的培养作用。
三、总结
通过实施以上策略,大部分学生对时事热点已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自行收集和整理资料,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能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透过问题去分析事情的本质,也能充实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因此,教师应把政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让教学效率更高,课堂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