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帮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及对策
2020-01-09王欣
王 欣
(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0)
一、贫困大学生的典型心态
(一)自尊与自卑
自卑是人们最为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贫困生的自卑,往往是来源于自身的家庭条件。每一个人因为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亦或是不同的生活经历,就会造成一些心理变化。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心理负担可能比一般成年人的心理负担还要重。根据大数据的调查及其反馈显示,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别人得知自己是贫困生时,却不能接受自身就是贫困生的事实。在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下,很多贫困大学生就会陷入一种矛盾心理,在自尊与自卑之间的相互碰撞中,他们原先所拥有的勤奋、坚韧等优秀品质,就会在自身的心理纠结中逐渐被扭曲。这样往往会导致他们变得更加孤僻甚至自我封闭。他们既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又害怕他人的帮助,在这种矛盾中最后表现出对生活的绝望。[1]
(二)焦虑与抑郁
在当今社会中,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自尊和自爱。他们有着自己的抱负,渴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们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有着对世间万物强烈的好奇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又感到迷茫,为自己今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个时候,他们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以及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足,就会让焦虑逐渐转变为抑郁。
(三)依赖心理
一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自身的家庭条件时,缺乏让自己摆脱贫困的力量与勇气,于是就产生了对政府、社会、学校及他人资助的渴望,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帮助他们,从而将自身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于别人的身上。时间一长,这就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过于依靠他人的心理。而在当前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中,许多学校都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和成功就业,作为最终目的。这就使这部分贫困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甚至让他们产生“我很穷,我就应该得到学校资助”的心理。[2]
二、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一)物质与精神的有效结合
学校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时,当然也必不可少地要提供经济援助。笔者曾在学校有关部门开展的“暖心助学帮扶行动”中,与贫困学生小明(化名)结成了帮扶对子。小明是单亲家庭,其父无固定工作,患病而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父子二人租住在狭窄而简陋的房子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小明在学校的机关党委做勤工俭学。他第一次和笔者谈话时,他的脸部肌肉都是紧绷的,对突如其来的谈话感到不安。之后,笔者多次找他谈心,让他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真切的关心与关爱。笔者在帮扶工作中,曾与多位老师多次去看望小明一家,并同他们父子深入交谈。为进一步了解小明的思想状况以及家庭困难,有一次,尽管天气很恶劣,笔者一行人仍然给他们带去了慰问品及慰问金。学校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温暖,鼓励着小明刻苦学习,以回报社会和报效祖国。正是在物质与精神鼓励的结合下,如今的小明如同变了一个人,成为了一个乐观向上、学习刻苦、懂得孝顺感恩的好学生,而且自信满满,对未来充满憧憬,树立了考研的奋斗目标。他在空闲时间,常常到机关党委的勤工助学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帮助老师做一些资料整理工作。他在学习方面,非常努力,全力以赴地准备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希望成为有用之才。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正确引导下,他的成长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不再沉默寡言和自卑怯懦,而变得开朗乐观和主动积极,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都已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
目前,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其中大多数是源于复杂的家庭环境或特殊的生活经历。因此,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帮扶工作的同时,也应注重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教会他们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挫折,从而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点,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走进当事人的内心
教师要树立“同理心”,真正地走进贫困生心里。许多人认为“同理”与“同情”非常相似,然而从内涵意义上两者完全不同。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自己立于对方的处境中,客观而冷静地理解对方的情感,并予对方的需求表示关怀。这便是“同理心”。从这个角度上进行比较,我们就可看出,“同情”在一般情况下是与我们人类情感中的道德感挂钩的,而“同情”则是一段更复杂的心理过程。[3]因此,教师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中,应当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去体谅他人,避免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创伤。同样地,教师在做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也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要依靠“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相反,高高在上的说教,空洞无物的关心,则只能让贫困生更增心理负担,难以帮助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