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与爱同行

2020-01-09李四红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李四红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 广东深圳 518116)

教师被赞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特别提到:教师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曾经的我也十分彷徨,难道我的人生就是这样吗?可当我真正把心、把青春交给了学生的时候,突然发现教师工作是如此崇高。试问世上有哪一种工作像教师一样去塑造人的灵魂。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懵懂的学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能用自己平凡的劳动去成就他们。而这一平凡的劳动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心中有爱,与爱同行,对我们的学生永不言弃。而具体到教师的工作中,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去助力学生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教师展开工作的艺术。比如,对家长的尊重,这本身就能体现教师的师德。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教师,没有人能够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和家长的心都是一样的,在相同的目的指引下,教师尊重家长,放下架子,接受家长的批评和建议,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给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努力打造适合家校合作的平台。[1]

师德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要爱学生。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去倾注我们的感情,用心呵护。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教师应有一种情怀。教学和班级管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当我们能够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愿意向我们倾诉,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就容易很多。要做到这一步,教师需要付出努力,从细节处入手,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外在的表现,去发掘学生内心的世界活动,从源头上用心去感化学生,让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才是真的热爱学生,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爱学生,去分享和承担学生的酸甜苦辣,去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是要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形的,它会慢慢滋润学生的内心。这种无形的爱,也许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许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也许是课堂一次简单的提问;也许是日暮中一次促膝的长谈。日常点滴会被学生慢慢接受,他们慢慢成长,慢慢热爱教师,热爱教师教的学科,进而热爱学习和人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推动教育的动力。有人说:“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任何努力都是徒劳。”让我们与爱同行,去成就学生的人生。[2]

敬业是师德规范的重要要求。乐教勤业,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去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潜心钻研教学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成长,去体会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我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更加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在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的日常劳动中,去成就我的人生价值。从而让自己勤业乐教,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去寻找科学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乐教勤业的教师,才能真正为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能体会到越是勤奋工作,教师的工作越有魅力。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更学会做人。因此,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素质有直接的影响。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一双主体的作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育。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双方互动,教学相长,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建构的。因此,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能力,要对学生有爱心,能够平等对待学生,要尽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同学的爱、家庭的爱。让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懂得学生、不愿意走近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这样的教师要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非常困难。

我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更能体会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