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09张永刚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张永刚

(甘肃省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庆阳 745700)

很多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在课堂上讲解的很清晰,学生也听明白了,为什么一回家写作业时就不会了。考试时,变一下形式,学生就做不出来了呢?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动者,而是把自己定位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这样的定位,导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把教师教学的内容被动接受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了自己的主动思考,导致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总是模棱两可,似懂非懂。一旦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考试时,即使遇到曾经学习过的同类型题目,在做题时也会茫然,不知如何去解题。数学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很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问题为载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带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而不是等教师把解决的方法直白讲出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放在被动接受的角色上,而是主动去参与解题的过程,是主导者。研究性学习,重点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对知识获取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感和所获得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难忘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应将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研究,将思考过程带入到数学课堂中。

一、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研究型学习的常态

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想要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教师和权威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采取符合当下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成员积极交流,将交流的成果进行分享的方式,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埋下相关的伏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在对未知积极探讨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解答。高中数学中,学习到圆锥曲线时,教师可以用专业的软件制作图形,并对学生适当的提出问题。例如,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绘制出一个标准的椭圆?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使用圆规、尺子进行实验。学生在不断犯错和思考的过程中,会摸索出椭圆如何绘制。这样,学生既参与了设计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数学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问题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问题的数学课堂,单纯进行概念讲解,则与朗诵课本毫无区别。在研究性的课堂中,缺乏了问题的提出与探索,也不能构建研究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问题,对学生及时发问,让学生积极去寻找答案,不断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不断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究和思索。教师可以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设计问题,让问题来源于生活,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高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加入课程的前景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减少学生听课“跑神”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具体的内容时,也要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关联性。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题型在数学的教材中出现的比较少。但是,这样的题型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内容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情境,并自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变式问题中,学习数学的多变性和开放性。[3]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研究,而不是被动等着教师把知识点灌输进大脑中。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能够快速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问题为教学载体,通过提出问题,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思维逻辑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课堂研究性学习,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把新式的教学方式带入到课堂中,把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变成了主动的研究和探索知识,将教师单纯的教学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把静态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了动态的交流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