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授古诗词 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刘 芳

(甘肃玉门石油机械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玉门 735200)

引言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珍宝,是中职学生开展语言文化教育最珍贵的艺术素材。教师科学教授古诗词,能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长期以来,中职语文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总归过于浅显,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古诗词中深厚的美感,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基于此,笔者对如何教授中职学生学习古诗词进行了探讨。[1]

一、掌握古诗词的音律特点,领略韵律美

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古诗词对格式、韵律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教师在教授古诗词单元时,要先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但由于中职学生的古诗文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律诗、绝句等古诗词的具体特点,分别有怎样的格式,以及韵律、韵脚等这些常识性的古诗词知识。让中职学生领略古诗词蕴含的韵律美具有极大益处,正是由于古诗词本身蕴含的韵律美,才能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抑扬顿挫的美感,从而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播放规范的诗词朗诵,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并通过规范的有感情范读,在美妙的背景音乐中,带领学生进入轻松的诗词学习氛围中,欣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激发中高职学生尝试吟诵古诗词的欲望。例如,教师在教学杜甫《春夜喜雨》这首喜闻乐见的唐诗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范读音频,带领学生走进细雨的情境中,欣赏沐浴在细雨中的锦宫春色,并引导学生积极模仿吟诵,一改往日的扭捏姿态,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节奏的美妙。

二、展开想象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指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中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是诗人创造的丰富艺术情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动态美感与传神美感。因此,中职学生要通过古代文人描绘的具体景象,发散思维,去品味与感悟诗词中的意境美。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描写送别场景的七言绝句,作者通过对“朝雨”“客舍”“柳色”“一杯酒”等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朋友远行边塞的强烈不舍与深刻关怀,让读者联想到荒无人烟、漠漠黄沙的边塞环境中,艰苦征战、生死未知的悲烈场景。并不是任何景象的描写都能够体现出这种意境,这需要诗词艺术家通过对典型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后,借助其表征、暗示等作用,而体现的虚幻境界,透露出诗词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参与古诗词的创作,从而深化对诗词作品的感悟。久而久之,自然能拓展中职学生的想象空间,学会解读其他文学作品。例如,教师通过对朱自清的《背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不同文学体裁的解读,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生动描写,体验文学作品中无声传达出的意境美,使中职学生充分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意境,感受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2]

三、通过独特字眼揣摩诗句美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作者能够通过凝练的诗词语言表现出丰厚、传神的含义。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其中的“断”字,就生动传神、气势磅礴地体现出天门上的特点,让学生自然联想到原为一体的天门山,由于受到江涛的冲击,而分为东、西两部分,可见长江波涛的汹涌。诸如此类的还有“天边白雁写寒云”中的“写”“榕叶满庭莺乱啼”中的“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以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等字眼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因此,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应向中职学生渗透诗词中的巧妙字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主动寻找、揣摩古诗词中的词句,体验探索古诗词的美妙感觉,从而自愿阅读、学习古诗词。教师通过对古诗词的揣摩,帮助中职学生深化对诗词的体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人的震撼,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3]

四、结束语

中职语文教师在对中职学生开展古诗词教学时,要注重展示我国古诗词所蕴含的强大魅力,促使文学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从中领略古诗词的韵律美,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揣摩古诗词的文字美,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听觉、视觉的多感官刺激,向中职学生传达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民族魅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词、爱上古诗词,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