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体验的《生命教育》微课教学设计
2020-01-09王娟
王 娟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8)
作为高考招生分层机制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会给自己扣上“失败者”的帽子,自信心较差。再加上受海量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空心病”在高职院校学生身上尤为明显,不少学生沉溺于游戏世界,心理承受能力差。当有困难突然降临时,他们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有的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迫在眉睫。
一、教学目标、策略和重难点
(一)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质量不由长短决定,学会理性地看待死亡。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策略。
(三)重难点
重点: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探索。
难点:引导学生关心他人,认同“帮助和服务他人更容易获得自我实现”这一观点。
二、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词很流行,它叫做“空心病”。这个词最早是由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来的。他在调查中发现,在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中,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徐教授把这种由于价值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叫做“空心病”。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很多人都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等等问题,都想找到答案并为之而奋斗。
(二)案例分析
对于人生的这些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个年轻人。她就是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2016年,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更好的机会,选择了回到家乡工作。面对陌生的村民,她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并且跟农民一起劳动。驻村第五个月,她在日记里兴奋地写道:“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地用桂柳话交流了。”她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还教会村民做电商,在一年内,使88户贫困村民实现脱贫。2019年6月,百色市出现了大暴雨,多处山体滑坡。因为担心村民受灾,黄文秀便匆匆告别了刚做完手术的父亲,连夜赶往百坭村。在路上,雨越下越大,山洪暴发,她消失在了汹涌的洪流中……她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很多人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义为金钱、权力、爱情等等。但黄文秀不一样,她曾明确地描述过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认为:“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正是因为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她选择回到家乡,将每一天都过得丰富精彩;正因为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在面对可能遭遇的危险时,她克服恐惧、勇敢面对。中宣部追授她为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向她学习。死亡是她生活的中止。但是,她的生命却馨香永存。
(三)实践运用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多种动机和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这时就会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自身处于最完美和最和谐的状态。当今学生“空心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小习惯了把追求分数的高低、赚钱的多少、别人的要求等当做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们即便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内心也无法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当今的大学学习中,有的同学能够像黄文秀一样目标明确,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热情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目前还比较迷茫,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因而碌碌无为、自暴自弃、虚度光阴。
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发挥生命的价值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四个问题一起寻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二个问题,你喜欢做什么?一个人的目标与兴趣爱好相关,喜欢一个东西就会更有动力。同学们可以写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唱歌、打扮、赚钱、聊天……不论你喜欢的是什么,把它们统统写下来,不要有遗漏。
第三个问题,你在什么方面最有能力?在你喜欢做的事情里面,你可以挑选一件自己最擅长的、受到别人赞美最多的的事情,把它圈出来。这也许就是你最有能力做的事情。
第四个问题,你用自己的能力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无论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都很注重如何更好地服务和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自己也会获得成就感,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因此,你可以想一想,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你擅长唱歌,你就用歌声来温暖别人;如果你喜欢经商,你就把最好的东西介绍给最需要的人。目标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细心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当发现自己的某项行为是在朝着生命目标前行时,就请记录下来,每个同学一周至少要记录10件事情。
三、教学反思及体会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难题。直到2019年4月,我与一位自杀未遂的学生交流时,才受到启发。该生自初中起就觉得生命没有意义,随时可以放弃。对于“感觉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一题的回答,该生给自己的评分是9分。他表示,仅存的1分是当自己为同学打饭、打扫卫生,做一些小事时,会觉得有一点开心。受这个案例的启发,我认为,当我们把生命价值放到利他行为时,当事人比较容易得到良性反馈,更能够坚持生存下去。
基于这个思路,我设计出了四个递进式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课后发放生活事件计量表,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同学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流下了泪水,并在分享环节中表示,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希望自己未来能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