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架构思想政治教育

2020-01-09张晨影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张晨影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段论述既强调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浪潮中,深入思考如何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打造思政“金课”的当务之急。[1]并且,“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这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三方面架构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

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突出教育目的

马克思曾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解释世界”是理论、是认识,“改变世界”是行动、是认识,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如果最终不能回到实践,认识也便失去了意义。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阐释清楚了。知为认识,行为实践,行之始为知,知之成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知这一主体逐渐化为行这一客体,而行这一客体也在行的过程中向更深层次的知转化。这也就是一个双方面相互互动的过程。这个实践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打实受教育者坚固的信仰之基,用科学、先进的理论对其进行灌输,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达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改造”“添砖加瓦”“奋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空谈即无效;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实干兴邦”。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二、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以把握教育规律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始终。他强调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中孕育而出,为的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回到实践,做实践的“风向标”。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人们才能形成正确的实践自觉。马克思理论是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它指导下的二级学科,必须时刻保持着科学性的光辉,前提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相连的。但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以此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渴望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前景所提出必然要求的信念,也是有力地抨击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诉求不良言论的有力武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旗帜鲜明和具有方向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本身所独特的规律,即坚持实践第一。思想政治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发展的前景方向就是以此为指导思想构建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顶层设计、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论方面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前提,得到了转化性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保障是坚持实事求是。

三、实践观强调与时俱进,以改进教学方法

恩格斯曾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现实在不断变化,实践就不止步,实践观也随着更新和发展。实践的变化决定了认识的改变,但事物发展需要一定时间,加之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和人们认识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精神品质——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实践性”“开放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特征,要求人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清晰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准确地分析时代给予的挑战和问题,并积极回应。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其精妙正在于坚持实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关系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地创新、改进和优化。”[6]在当代,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更为庞大和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以清醒的理论自觉辨别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碰撞中,立足于实践,从实践中寻找矛盾,在把握矛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倾向及时把握。这样才能因时而动地调整和改变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教育的感染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