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研究
2020-01-09颜姣姣
颜姣姣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1112)
引 言
教材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教材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教材的发放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笔者从近五年来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传统的教材发放是所有班级发放相同的教材,然后毕业时统一结算。这种管理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分层、分类教学的要求。因此,教材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全面、立体的改革创新[1]。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网络背景,在课堂教学创新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背景下,提出了高职院校智能教材管理框架。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问题
从省内高职院校教材管理情况调研来看,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部门有些设在教务处、有些设在资产处、有些设在图书馆、有些设在后勤中心,只有极少的高职院校设有专门的教材采购中心。传统教材管理的环节为:首先,各系部根据各专业、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中下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制定教材选购目录,并结合班级人数,拟定教材预订单,报教务处审批,教务处审批后,再统一发给教材供应商。其次,供应商根据教材库存等情况制定教材订购计划,统一组织采购,保证在开课前让师生能及时拿到教材。最后,学校在每学年或者学生毕业前,做好教材费的清算。这种教材管理模式自实施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2]。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期高职“百万扩招”计划的实施,学生人数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来源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加上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种种原因导致教材供应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材管理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采购和发放管理
(一)教材供应管理信息化总体分析
高职院校教材供应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如下:
1.材料采购,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来批准采购信息;
2.简化库存教材的各类复杂管理流程,实施刷卡式教材进出库管理,建立教材使用个人信息档案;
3.教材浏览、阅读、查询进入学校局域网模式控制。
随着这几步基础信息建设的完成,学校要尽可能完善相关的辅助管理工作。这样,职业院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开始初具规模[3]。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教材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施计算机辅助教材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教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管理人员用单机版的EXCEL进行统计和管理。
其次,教材供应是学校日常教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活动和基本正常教学秩序的首要环节。学校编制标准教材计划、建立标准教材库非常重要。教学管理部门和各专业教研室应根据专业教学进程表、班级人数(各分层分类课程、订单班课程的选修人数)和下学期的课程设置,制定教材预定数量[4]。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教学管理部门应综合总结课程内容,清理教材库存,同时也要避免有新版本出来了还在多年使用同一老版本教材的情况。
最后,现代化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因此,学校的教材管理要科学化、艺术化,以提高教材管理的服务水平。
(二)多层次教材采购供应模式
教材的预定和采购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设备或仪器,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快的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教材采购供应模式,教材管理人员在审查和核实方面的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在选择一本适合高职学生该门课程的经典教材、控制教材准入这件相对重要的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很少或根本没有。高职院校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保证教材预定没有任何错误,并且及时完成,但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例如,由于大出版商进行了重组,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教材的购买价格或折扣是高还是低,是否可以购买,购买数量是否充足,是否能够及时到达等,这些因素都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增加的教材采购总量和品种总数也增加了在数量上的风险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如果仍坚持传统的教材采购模式,不仅会增加管理者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无法适应教育教学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材选用机制都是由任课教师或专业教研室提出,然后提交相应系部、再提交学校教务处或其他管理部门审核。这种方式虽然充分尊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尊重了教育规律。但是,教师或课程主管部门有没有认真地选择、严格地把控制,也没有量化的数据可以参考。
同时,由于教材出版市场化,采购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选择教材,选择包销或回扣也比较容易。因此,建立和形成闭环控制的评价反馈机制非常重要。然而,在实践中,教材的反馈评价机制往往是各大高校教材管理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学校要建立完整的教材评价体系,建立一定的教材评价质量标准和流程,更重要的是形成“选择——订阅——使用——选择”的闭环机制,真正做到评价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实施,并且能够反馈到下一次选择中。这样就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形成责任人教材选择评估的有效性和质量,建立相应的起诉机制。
教材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结合信息化建设,建立教材管理和选用数据中心,在该数据中心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团队,设立科学、详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纸质随机问卷调查、教务系统统一发放问卷等方式,组织任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对教材进行评价,形成教材使用效果跟踪评价、淘汰机制。
(三)实现教材管理现代化
教材管理涉及采购计划、组织控制、反馈、供应、结算、激励、库存数据管理、教材调度等基础活动。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大而单一,而且重复、枯燥和劳动密集。教材工作人员只停留在传统的“发、收、发、收”的经验管理中,不但不仅费时,而且效率低下、准确性差。因此,学校要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如计算机软件等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还有助于教材管理效率的提高。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扩招计划、产教融合的落地,分层、分类教学、订单班教学的实施,这就使得选修课比例不断增多。因此,教材不仅在数量上增加,教材种类也相应增多,预订教材的不确定性非常高。要实现教材的现代化管理,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务处可提前组织教学进程的编制,系部在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时,应预先做好周密统筹,在选课阶段,要求学生在限期内完成选课,结束后不得任意更改;
2.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可对教材供应实行多渠道准入,与多家书商或兄弟院校保持合作与交流,形成教材资源共享;
3.开设商业书店,提供教材订阅和零售服务。这可以满足学生教材丢失、中途复学等情况的零星教材需求,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辅助教材,学生也可以使用刷卡的方法来结算[5];
4.逐步建立教材“循环使用”机制,通过学生社团、跳蚤市场、BBS论坛等为载体,激活可以继续使用的旧教材资源,减少浪费;
5.推广电子教材。电子教材的使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需求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同时随着广大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的开展,电子教材的优越性也日渐显现;
6.使用现代化教务管理软件,高效实现教材进出库、统计和查询等一系列的功能;
7.利用校园网,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优质教材的引进,开展教材使用质量跟踪、信息反馈等活动,实现教材管理现代化,提高教材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它关系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经验和数据积淀,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高职扩招、课堂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广大教材管理者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材管理水平,及时、准确地为师生提供适合、优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