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创新研究

2020-01-09邹晓斌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邹晓斌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7)

引言

目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相关的技术在高速发展,各个行业的数据信息都已进入智能化管理的趋势。而高校图书馆要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服务,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完善智慧服务系统,以大数据为指引,为高校师生提供完善的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研究

目前,多数高校已开启建设智慧图书馆。一方面,我们持续进行数字化作业,将图书馆中原本的纸质书籍转化为数字图书,以提供便捷的网络图书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对用户的行为信息数据展开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判断用户的体验与需求,从而进一步达成智能型的服务方式,让用户拥有更舒适的使用体验。但是,目前的智慧服务体系仍在建设中,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智慧服务水平。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特征分析

(一)数据体量庞大,且形式多样

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机构,其数据体量十分庞大,涉及的范围宽广,并且仍在持续上涨。同时,还拥有形式多样的内容,除了纸质书籍外,还有各种数字图书、视频、音频、图片及网络资源等,导致图书馆的服务难度明显上升。因此,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就得到了用武之地。高校图书馆应当掌握其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源提供方式与获取渠道。[1]

(二)人才需求专业性强

高校图书馆要向智能化服务发展。因此,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具备专业的能力,才能有效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比如,在海量信息中搜寻有效信息的技巧、多种信息优化组合的方式、智能终端的设计与使用等。以此,说明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建设,需要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共同完成。

(三)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

在图书馆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将智能技术有效应用其中是关键。RFID技术能够帮助图书馆实现图书自助借还的系统,而物联网技术又促进了图书馆设施与设备的智能化。高校图书馆要想进一步完成智慧服务体系,还需要构建虚拟用户中心,通过大数据的理性分析,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而完成相应的信息推送,让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统一对接。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想达成智慧服务,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是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完善资源管理。首先,应当优化资源结构,提升图书资源的可用性与实效性,符合学校的科研与专业;其次,应加强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根据本校的突出专业或发展方向,提供对应的专项资源平台;最后,应加强馆际合作,通过同地区或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既节约成本,又充分利用了数字资源的便捷性。[2]

(二)优化智能技术应用

智能图书馆的建立,不仅在于信息服务中的智能化,同样也在于环境服务的智能化。因此,图书馆需要完善建筑、设备与管理三方面的智能统一化。一方面,学校要对图书馆室内的光线、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智能家具进行实时调控,保证图书室内的环境优雅;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图书自助借还终端设备。同时,搭建网络图书馆平台,实现线下线上的同步服务。[3]

(三)拓展智慧服务渠道

在当前以服务为核心的社会背景下,坚持人性化是服务的基本原则。因此,学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还应当拓宽渠道。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的使用历史分析其信息需求,进而完成相应的智能推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群体用户进行评析,按照各个类别的用户,优化馆藏的图书系统结构。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用户反馈信箱,收集用户的合理建议。在上述进程中,还必须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

(四)强化工作人员素质

为保障智慧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学校需要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应当组织员工培训,强化他们的信息素养,拥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人才引进,让专业人才负责体系内部的优化与发展。由此,共同促进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新。[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与追求的目标,只有完善信息资源建设、优化智能技术应用、拓展智慧服务渠道,以及强化工作人员素质,才能有效推进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