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
2020-01-09戴伟雄
戴伟雄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部 广东广州 510520)
红色基因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大学生要去坚守和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近年,我国对国防教育越来越重视。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培育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高校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本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学生为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1]
一、学生对红色基因缺乏理解
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有必要进行国防教育,他们普遍表示对国防教育感兴趣。97.4%的大学生认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仅有26.11%的大学生非常了解红色基因,不太了解的占70.44%,3.4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大部分学生知道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不了解它。有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能多了解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基因的精神和能量,以加强自身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2]
二、红色基因传授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力度不强
(一)教师红色文化涵养欠缺
学校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必要的国防知识,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育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由于部分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和知识素养不够,红色文化涵养相对欠缺,他们不能很好地运用红色理论、红色文学和红色历史等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国防教育中,不能很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
(二)宣传方式多元,但学生兴趣不高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官网、校报、宣传海报等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但大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仍然不高,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的氛围。[3]
(三)红色基因挖掘不够深入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红色基因挖掘方面做得不够,学校社团在开展红色基因和国防教育方面的活动很少,而且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时,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存在娱乐化、功利化、庸俗化的现象,不能真正挖掘出红色基因的内涵和精神,不能对学生的国防教育起到实质性作用。另外,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关于国防教育和红色基因方面的课程较少,而且学生选课的人数也不多。因此,公选课的开设有较大挖掘空间。[4]
(四)社会实践锤炼机会有限
近年,学校党委都会组织师生党员到红色基地,或者革命遗址参观学习,各个院系也会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参观学习,学校社团国防爱好者协会每年也会组织1~2次到革命老区和博物馆参观学习。但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不能全部都参加,能参加的大部分都是学生党员和班干部,覆盖面很小,组织的次数也不多。[5]
三、机制保障不够健全
我校没有健全的主导机构,没有形成健全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善的文件鼓励高校开展红色基因和国防教育的活动。同时,也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缺乏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的课程和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