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院校大学生青年记者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路径初探
2020-01-09赵淑婷
段 益 赵淑婷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民航业也随之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媒体准入力量,民航院校大学生青年记者(以下简称青年记者)能更快接纳新事物,审时度势,把握好政治格局,更准确地做出分析和判断,也更有能力利用行业特色和自身优势通过媒体博取广泛关注。他们如果立足媒体角色本位,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情服务,积极为该群体筑梦蓝天保驾护航,就一定能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一、青年记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青年记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红线底线。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社会部分不良媒体三观混乱、歪曲发酵,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个别偏好,以“花边”“重磅”“猛料”吸引大众,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可否认,少数大学生青年记者在校园报道中存在内容碎片化、娱乐化、为报道而报道,以及理论武装不强的现象。青年记者们必须要守牢底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青年记者在思想宣传战线上,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和精神引领。宣传报道无论是报道全国性民航工作会议精神、民航院校的发展规划还是民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衣食住行,都要以理论指导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富含民航特色、民航风格、民航气派的宣传声音。青年记者要研究新时代属于行业的话语体系、进行“术语革命”,不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要以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尊重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困难来统一思想,体现、支撑和彰显当代民航精神,帮助该特殊群体溶解不良思想的消极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尽早识航、入航、爱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
二、青年记者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
青年记者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并探索“真情服务”有形化、长效化、精细化的具体实施路径。2016年,民航局党组提出“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将“真情服务”纳入工作坚守的“三条底线”之一。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以及民航院校等民航各单位都将“真情服务”理念作为“发展为人民”的行业目标。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来大多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中,入学后,来自各地的同学信仰不同,宗教信仰的情况更加复杂,部分人混淆了宗教和民族。加之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得到社会尊重,但因教育基础、语言问题、习俗问题、沟通问题等问题,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陷入心理问题之中,且数据呈增长之势。此时,青年记者要发挥专长,从培养新时代民航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学校践行“四个服务”理念入手,客观报道学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奖助贷勤、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具体服务事项方面,同向同行、通力合作的良好氛围;报道学校在创新服务模式、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行为、强化服务考评,实现服务有形化、长效化、精细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报道可以促成学校良好氛围的形成,促成学校引导管理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管理结合,以优质团队服务促成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真情服务可见、可感、可期待。
三、青年记者要不忘初心,践行民航精神
青年记者要不忘初心,继承优良传统,抓住节点教育,构建自觉践行当代民航精神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想传播的主阵地,学校要利用关键节点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比如,高度关注两会、国耻日、学校时事月、升旗周等节点,抓住“3·1昆明暴恐案”“3·14”事件、“5·11”事件、“7·5”事件等刻骨铭心的节点,青年记者可利用朋辈互助,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他们一起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让其认识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同胞包括其信仰自由等权利一直都有法律层面上的保护,无论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让其认清民族分裂分子之用心,引导其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2]民航院校一直坚持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在新时代练就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继承传统,重塑行业自信,传承爱国之心、常怀报国之志的民航红色基因;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确民航院校准军事化管理内涵,自觉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学生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能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民航强盛、祖国繁荣相连。
四、青年记者要增强校园媒体的影响力
青年记者要利用多种形式的平台增强校园新媒体的关注量与影响力。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包括 QQ、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成为了90后、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最欢迎的方式。[3]首先,青年记者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橱窗、院部板块等定期推送政策报道,使之形成校园正能量平台。同时,为方便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培养适合民航发展的优秀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学校可建立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站。其次,青年记者可以利用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优良特点,通过学习辅导平台、就业指导平台、心理疏导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等特色专栏,推送有价值、有特色的消息,增强校园新媒体的关注量与影响力。最后,青年记者还可以利用平台让教育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公寓、走向大众、走进心灵,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总之,青年记者要让新媒体“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不断丰富、完善学校的文化发展与传播体系,让传统意义上的封、堵、压变为平等的交流、沟通和疏导,从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声有色进行舆论引导。
五、青年记者要宣传典型,传递正能量
青年记者要传承榜样、凝聚信仰,协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典型传递能量,榜样诠释操守。在各色思潮交互撞击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缺乏中长期职业规划、安全问题反映冷淡、过分关注私人问题而奉献精神不够的情况。如何保持务实的态度、担当的气质,在新时代探索利用榜样示范、以老带新的民航新型“现代学徒制”新路子,这需要青年记者。青年记者需要通过对民航优秀党员、优秀人物展示的职业操守来增强院校教育的感染力。比如,已经报道的毕业就踏入管制岗位的张某,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危机爆发时都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加入值班席位,按应急预案和程序,有序控制地面飞机,疏散空中飞机,向相邻管制区通报信息,组织撤离现场,挽救了许多宝贵生命和为国家保住了巨额财富。两次地震,两次大考,他都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张某的事迹影响深远。学子们摩拳擦掌、积极学习典型。其实,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边,榜样数不胜数;在祖国边疆,民航榜样不胜枚举。青年记者要宣传典型、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榜样力量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可以使这些文化和精神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操守,协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此,大学生青年记者们,一要高度重视新闻传播知识的学习,学习业界权威理论,了解新锐观点;二要积极参加如“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大赛”等备受关注的比赛,掌握传媒从业实用方法,与“高手过招”,碰撞精彩;三要高度重视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梯级模块实践形式,锻炼能力,以身作则,探索符合民航学生实际、深受少数民族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四要恰当引入、适时导入、创新融入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真学、真懂、真干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人利用专业知识、发挥行业优势,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变化中引导舆情向积极、正向、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