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2020-01-09冉亚清刘忠荣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冉亚清 刘忠荣

(1.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的重要价值

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我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并纳入到国家宪法之中,把爱劳动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项主课。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逼迫的形势下逐步开始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使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使得教育逐步偏离了育人的本质。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它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效果,进而产生“以劳促全”的社会效果。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提高团结协作的道德素养,增强创新创业的智力水平、锻炼健康的体魄,体验劳动之美的心灵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根据以上要求,普通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程(32学时)和实践课程(劳动周或劳动月),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明确依托课程,或开设《劳动科学概论》,主要任务是解决为什么劳动和劳动什么的认知问题;实践课程要解决的是该怎样劳动的技术问题。这是实现学生从会劳动到懂劳动,最终爱劳动的过程。由于大学生具有比中小学生更多的对于劳动的理性认识,对劳动的目的、价值与自己的创新创业就业粘合度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重点应该放在劳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为避免流于形式和考核的随意性,学校设计和建构一套兼顾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劳动实践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构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主要解决的是会劳动、增强劳动技能的问题。过去,普通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为了节省教育经费或出于安全等其它因素考虑,采取的是分散的个体实习。这样,学校教师虽然省事、省心。但是,学生往往并没有到实习单位参与实际实习,而是宅在家里虚度光阴,实习结束时编造一个专业实习报告,通过关系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就算交差了。因此,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绝不应该流于形式,学校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让这套体系成为学生劳动实施、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一,高校必须建构起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承担起领导、实施、考核、监督、评估、提供劳动教育工具、落实劳动教育基地、明确劳动教育内容等一系列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学校在一级层面上,由教务处设立劳动教育科,负责制定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计划,并招录和管理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二级层面上,由院系办公室负责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并由各院系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配合进行。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又有利于劳动教育师资在全校进行优化配置。

第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科学且具有操作可行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大纲,让大纲成为开展实践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意见》要求:“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由此,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形式安排上,学校要尽量以“集体劳动”为主。这样既可以有效监督和考核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效果,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实践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必须保证学生每学年一周或者4学年一个月的集中劳动。在内容上,笔者建议将劳动分为四种,即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是做好寝室和个人卫生)、校园公共劳动(主要是校园公共区域卫生、绿化、食堂帮厨等)、校外公益劳动(主要是进行校外社区、公共区域劳动)和专业实习劳动(结合专业实习见习)。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和校园公共劳动要常态化。学校可根据劳动时间和劳动效果折算劳动实践课程学时,对于校外公益劳动和专业劳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并折算相应课时。

第三,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第四,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意见》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劳动素养是对大学生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能力、劳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比如,寝室卫生的检查和评价,是大学生个人卫生和宿舍生态的综合反应。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保障

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离不开基本保障的支撑,关系到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

第一,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意见》要求,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高等院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增强大学生劳动最辛苦、劳动最光荣的使命感和崇高感。

第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根据《意见》要求,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第三,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意见》提出,各地区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高等院校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于服务社会。比如,学校可以在农村利用“四荒”(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基地进行水土治理、农作物栽培和绿化工作;在城市联系企业、养老院、社区、公园等基地,让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或绿化卫生等工作。

第四,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意见》要求,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等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当下,鉴于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师资欠缺的情况,学校可以考虑临时聘请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农业院校的农艺师和园艺师、农村种田能手、企业工匠等充实高校劳动实践课程师资力量。这种方式,一是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二是可以着力培养一支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总之,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恰逢其时。此时,我们应及时加强宣传和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和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劳动者的高尚品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