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0-01-09刘建敏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刘建敏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导 言

2019年10月25日,一部有关于校园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在中国内地上映,最终获得了近16亿的总票房。电影展现的主题再次激发出社会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和探讨。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一度成为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和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暴力的产生有诸多的影响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经调查发现,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认为,当今大学生存在对规则认识不全,自律性不强和知行不统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文中所论述的规则主要是指,由社会成员制定出来的,得到全体成员认可和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规则意识包含对规则的认知和对规则的遵守。本文运用文献,观察,抽样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共发放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一、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主要存在对规则内容的认知不健全、对规则进行选择性践行和个体差异性明显等问题。

(一)对规则内容认知不健全

经调查,有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生活习惯、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属于规则的表现形式,而对于传统风俗,有42%的人认为它不属于规则的表现形式。对于规则意识,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是规则意识的构成部分;有37%的人认为程序意识不属于规则意识的构成部分;有26%的人认为权利意识不属于规则意识的构成部分。实际上,生活中的诸多明文规定、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及法律法规等都是规则的构成部分。规则意识是程序意识、守法意识等的总称。学者喻文德曾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原因,纵然有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的因素存在,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中国式过马路”正是规则意识淡薄的一个具体表现[1]。

(二)对规则进行选择性践行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会在公共场合、交通出行、宿舍生活、网络生活、饮食就餐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关规则;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会在旅游过程中积极了解并认真地遵守景区的管理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会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同场合的表现情况,体现出大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具有选择性。学者刘伟指出,大学生对相关规则的遵守意识不强,在不同场合体现出不同的对规则遵守的情况[2]。这与笔者调查的结果一致。

(三)个体差异性明显

经调查,不同个体对于规则的遵守情况不同。那些更多社会参与的大学生相较于没有参与的大学生,他们更会在课堂上主动遵守课堂纪律,对于一些常见的成文规定,如《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社团)管理制度》等也会更加遵守。这不难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当中对规则意识的认知存在主体差异性。这在之前学者的研究中较少被提到。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规则意识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参与程度不够,家庭教育存在着不足以及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社会参与程度不够

经调查,有干部任职经历的大学生相较于没有的学生,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守意识更强。在有干部任职的大学生当中,绝大多学生会严格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没有干部任职经历的大学生对规则的遵守较差。付凯利认为,大学生在处理事情时往往片面地从个人利益出发而缺乏社会担当[3]。柯武刚在书中指出,大学生会极其注重个人的争强好胜而忽视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也会因此停留在个人的利益得失上而淡化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4]。一定的社会参与会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权利和义务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意识,基本上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家长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及时制止违反规则的行为并正确纠正,就有利于其规则意识的养成;反之,家长如果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置之不理,就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梁志娟说:“家庭是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摇篮。[5]”但永梅也提出:“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是培养孩子具有明确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6]”家长的以身作则,在家庭生活中既活泼但又不失规则,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调查发现,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市人口相较于农村人口,他们有更强的治安环境和法律保护意识。城市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和更具正义感。生活在城市区域中的大学生较农村区域的大学生,他们的规则意识更强。谭小兰曾在文章中专门论述过社会风气不良与大学生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的因果关系[7]。不良的社会风气成为影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办法

学校可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规则的认识程度,树立正确的三观,来解决大学生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用好课堂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指定专门的教师授课,利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学者刘伟曾认为,学校要从课堂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依托,通过改变以往老套的教学思路,增加课外的实践活动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2]宋谷萍[9]以留学生丑闻为例指出了大学生对规则意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和开展规则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常超在谈论大学生规则意识时也提出了在教育中要突出相关教育内容的观点[11]。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牛腩森和余清臣曾在研究中指出,许多公民在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被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将个人利益放到首位,为了一己私利,只看中利益而忽视规则。[10]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

学校可通过举办以“规则”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设计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报刊、书籍、影视节目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宣传动员,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四)提高制度制定的合理性

黄谋琛在文章中指出,“要增强规则意识,先要认同接受规则。[12]”规则制定部门在制度正式出台之前要通过召开线下听证会或进行线上的意见征集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在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某一不认可的规则时,不仅不会主动遵守,还会恶意反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制度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

(五)加强校园内部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管理

学校周边的商业环境复杂多变。对此,学校要充分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对相关营业场所进行监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赵贵松认为,我国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以利益为重,通过违反社会法律法规、违反社会基本规定、违反道德标准来谋取私利。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8]。因此,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其重要。

四、结束语

无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遵守规则的社会,才是可以长治久安的社会;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人。大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生活中去的一股新鲜血液,他们身上肩负着一个家庭的期望,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为了自己梦想的实现;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规则意识,努力成为讲规则、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