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用现状探析述评
2020-01-09葛丹丹
葛丹丹
(九江职业大学 江西九江 332005)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多次提到要打破以往按泛型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学生的特殊性。同时,要求数学课程要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作出重大变革,[1]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学方式是指教师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而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可见,教学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下笔者将呈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具体现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用的现状
(一)电子媒介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探析
龚道敏(2002)较早提出了网络教室这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网络教学的拓扑结构图,把一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阶段—同化、顺应阶段—应用、创造阶段。学生在三个阶段分别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教师也有相应组织、指导、帮助的任务。以网络为支点,将其与课堂进行衔接,并服务于数学课堂的教学。[2]
(二)基于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探究
唐晓甜等(2015)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小学数学“以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具体为:划分出课前导学、课中导学和课后导学三大阶段,以及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导学”“提问—导学”“引问—导学”“释问—导学”和“评问—导学”五大环节。并且将研究视角放在“以问导学”教学模式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现状中,结合新授课课型结构特点进行分析。[3]
(三)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任敏龙(2013)研究图形等式推算与代数模式建构时强调,代数模式主要是两积之和的模式与两积或总相等的模式。这些模式是在对小学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4]
二、评析
笔者通过梳理电子媒介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方式发现:
(一)“有没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平台经历了由传统的网络教室到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再到多功能电子书包应用终端的变革。从最初的利用网络方便教学,到现在的利用完善电子媒介的功能(交互、共享、人工智能等),达到服务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好不好”
无论是网络教室、APT教学模型、还是电子书包的流行,都体现了以下几点:首先,改变教师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充分整合应用电子设备中,多样化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再次,实现课堂内外的无缝连接,开展基于情境的探究性教学;最后,随着电子媒介的日益完善,相关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构中。
(三)“双刃剑”
网络引入教学,但不能替代学生的操作、实践等活动,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同时,对师生的操作技能提出新的挑战。由于过于直观、抽象的事物容易形象化。如果处之不当,容易导致思考难度降低,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对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进行总结
(一)研究对象方面
以往研究多数是从知识点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承载者。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可以分为“几何”(初中称“几何”,小学称“图形”)和“代数”两个部分。而很少有教师将这两个概念作为一种解题体验,融入到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
(二)研究方法方面
质性研究在数学上的应用日渐广泛。比如,“难点”之一的“分数再认识”。由于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不如自然数易描述,书写格式较复杂,在数字线上不容易排列大小,算法有很多法则,且较复杂等。因此,学生对分数意义没理解或理解不全面。
(三)研究视角方面
多数研究者研究数学方法时,多是深挖数学元素、解题方法的多元化等。近年,研究者关于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研究,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小学数学及至整个数学教育的“中枢神经”,好比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点”,从根本上找到了数学学习的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道”之所在。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等客观倾向影响,许多学校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更新,按照其被某种结果导向的方向发展和延伸,研究者的思维往往也受到局限,纵然相关量化研究的成果呈递增趋势。但同质化现象也较凸显,真正触及数学教学的精髓成果仍较为稀缺。
放眼未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可能会更多倾向于研究特殊需要群体。如学习困难生。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中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将成为主流。研究视角方面,关注的点会更聚焦,更能够适应当时的教学需要。即使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愈加丰富。但教师仍须打破预设好的某种固定教学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