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
2020-01-09杜香丽
杜香丽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引言
随着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高校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已开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比如,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办学品质及其教学质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促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能为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这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各大高校要着眼于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为校园文化构建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生态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理念
学校的理念是办学的方式及主张形式,为管理文化、课程设置及校园文化,提供战略性及政策性的指导。因此,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我们要对校园理念体系进行细化。生态校园文化的理念需要贯彻落实在教学课程当中,也需要教师及学生的个人理念相结合,在两种理念的互相作用下,校园文化随着师生的个人意愿而逐渐发展,师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不断得到提升。[1]
(二)物质
生态校园文化需要具备的物质要素,是指办学的理念及其授课的内容,能够体现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形式。所有的育人方式及其教育的内容,都相对抽象。因此,我们需要依据一定的物理媒介,把这些内容呈现在客观世界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物质要素的体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需要重视装饰,装饰是重复性比较强的,能够实现投入小、产出大的效果;第二,要重视动态元素,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固态的,通常情况下效率比较低。而动态原则,要求教学的内容及授课过程充满动态变化。同时,需要重视实质性的内容,避免文化建设成为形式化的内容。我们要把文化建设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的理念贯彻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2]
(三)制度
制度指的是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也是校园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构建起生态校园文化,我们需要借助有效的制度去规范、约束和引领人们的行为。我们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需要注重制度内容的执行力,制度建设本身是为了能对人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第二,制度编制的内容也是教学教材的一部分。因此,制度本身也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
(四)行为
我们站在教育意义的角度上分析,教育的部分目标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结合行为要素的内容,促使其与理念、物质及制度等要素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
二、新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策略
为了构建起生态文化体系,高校需要着眼于外部环境建设及内在体系的完善。内部要素与外部元素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提升生态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一)提升校园绿化程度及课程质量
高校校园内需要保持四季常青的状态,校园和植物园一样充满绿色及生机,这是新生态校园的基础色调。教师与学生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心情自然愉快明亮。同时,需要保持校园内的干净、整洁。干净绿色的校园环境,能带给教师与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心情愉悦时,能够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需要与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逐渐建立一定的相融性,与教学课程同步展示给学生,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整体的一部分。[3]
(二)建设道德校园
为了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道德校园。我们需要解决如何输入信息的问题。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需要对学生信息输出的方式进行完善,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学校可以充分借助艺术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舞台上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能。道德校园建设的基础,是需要具备一个能够实践自己所学理论内容的环境及氛围,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展示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道德校园能为师生展示自己的良好品行提供平台,促使他们主动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能够顺应事物发展的法则及规律去开展相关的活动。[4]
三、结束语
总之,为了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体系,高校需要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即理念要素、制度要素、物质要素及行为要素进行深入剖析,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这几个要素充分结合起来。同时,高校要着眼于为学生及教师创设出绿色、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使师生能够在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心情的愉悦,也要为师生学习及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为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校园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