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的探讨
2020-01-09张培
张 培
(沈阳科技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7)
一、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误区的浅析
(一)大学生思想上认为就业难、就业形势紧张
不存在竞争的市场只存在于空想之中。因此,就业市场竞争力大是很正常的。而大众对市场的关注往往集中于某些区域。因为,在大众的视角中,市场只有这些区域,就业的供求关系自然就变得很紧张。所以,大学生必须跳出这种思想误区。
从概念上,“大学生就业难”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供过于求”,实际的社会需求远远小于大学生劳动力的数量;另一种是岗位问题,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完全就业,表现为就业困难,这是大学生需要认清的现实。[1]
第一种解释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经济特征,当今时代的教育水平远超过去,各层次人才济济,很难想象出现阶段高层次人才会有“过剩”。而第二种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特征。在我国社会的转型阶段,“就业困难”这一问题是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大学生在思想上要适当放松,不要过度紧张。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但信心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百万名大学生没有工作,毕业关头也是失业的开始。除了外在形势外,大学生自身原因也很重要。很多大学生自认为能力强大,对政治经济的了解程度高,许多事都可以手到擒来,理想中的事业是收入尚可、体面舒适的。这属于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认识不够,自我价值评定不公正,“眼高手低”,就业自然困难。
从心理学上分析,心理冲突与人为期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心理矛盾就会越来越大,容易导致焦虑不安。进而出现自我意识的矛盾。
(三)大学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很重要,职业规划的目的在于确定奋斗目标与选择奋斗领域。大学生一定要尽早为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就业形势、认清自我。大学生可能还会参加许多活动,在活动中了解自我的兴趣爱好、优缺点,完善自己的社交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人生的第一步。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大学生没有生涯规划的意识,有的学生是生涯规划不够完整,对工作的衡量标准不够科学。缺乏生涯规划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将来跳槽频繁、就业困难。[2]
(四)大学生存在消极懈怠的心态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自然接受了“大学轻松”这一完美的谎言,非一流大学的许多学生开始过“醉生梦死”的生活,每天被手机与电脑绑架,考试只求不挂科,吃了睡,睡了玩,上课只求签到,逐渐进入了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这如何成为新时代所需求的人才呢?因此,他们需要端正自我的态度。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类人才的专业水平不但要高,自身的行为思想还要健康积极。许多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也会出现消极懈怠的现象,由于“自卑”心理的原因,他们会对现实与未来表现出茫然的态度。因此,这类学生需要加强思想认识,敢于面临挑战。
二、大学生心理误区调试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所以,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当前,大学生在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3]
(二)制定目标要适中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择业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近几年,大学生择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向往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这些地方因人才集中,而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或广大农村更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在那里往往更受重视,更有用武之地。就我国目前状况,只要大学生肯降低择业标准,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市场还是十分广阔。
(三)敢于突破传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
传统就业方式已不足以解决现阶段的诸多问题,大学生应当敢于突破传统就业心理,实行“智慧就业”。这一方式的关键就在于双方的沟通交流,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思想活跃、行动超前。传统就业观念是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即职业不仅是可以选择的,而且是可以创造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创造新的职业。
(四)调整就业心态 完善自我心理
大学生应当展现自我积极的一面,敢于肯定自己多数情况下,是自我努力不足,可以下意识对自己说要好好努力。
大学生要尽量消除求助感,坚持自我拼搏,培养独行能力,撇去“丧”心理。
大学生要理性就业,敢于突破心理束缚,既要考虑自我情感,也要考虑自我能力。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教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三、结束语
总之,文章浅析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的误区与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