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2020-01-09李艳景
李艳景 谈 玲
(1.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脑病科;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检验科 重庆垫江 408300)
统计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约200万人。据国家卫生部死亡原因构成的调查显示,连续五年来,脑卒中成为我国排名第二的死亡原因,在国际上亦是如此。[1]
脑梗死的五年复发率为40%,复发导致患者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并使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患者在脑梗死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干预易导致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对脑梗死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首次脑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大部分在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康复、护理,有很好的健康管理方法。但是,患者出院回到社区后,缺少有效的二级预防监管。来自于农村的脑梗死患者因其在交通、经济、文化水平、健康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其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相对于城市患者更差。
随着医学学科的不断细分,学科之间融合交叉并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医院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医学新模式[2]。我院脑病科通过采用多学科协作,优化救治策略,对农村脑梗死的二级预防进行了探索,现介绍如下。
一、组建脑梗死健康管理团队
我院由神经内科医生2名、护士1名,心内科医生1名,内分泌科医生1名,检验科医生2名,放射科医生1名,组建脑梗死健康管理团队,同时邀请家属作为健康管理团队的一员参与干预。神经内科医生总体负责脑梗死健康管理,心内科、内分泌科医生分别负责相关专业咨询;检验科及放射科医生协助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护士负责电话随访;家属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和被服务对象;团队设立专用的随访电话。
二、出院时健康教育
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本人及主要居家照顾者明白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因素,认识到反复发作的严重危害。只有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务人员进行二级预防。
三、出院时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健康管理档案包括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疾病状况(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膳食偏好、吸烟、酗酒、家庭经济收入、主要居家照顾者的教育和支持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与医院制定的患者出院二级预防方案,一并录入计算机系统,形成档案。这些档案作为护士电话随访的依据。
四、定期电话随访
健康管理团队负责每1周对主要居家照顾者进行电话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含:了解患者是否遵出院医嘱用药,指导遵医嘱用药;是否遵医嘱执行膳食、运动、戒烟、限酒,指导合理膳食,督促患者合理运动、戒烟、限酒;了解主要居家照顾者的教育和支持情况;督促患者出院后按规定复诊。
电话随访时,随访者首先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然后结合健康档案记载的信息资料,根据患者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咨询时间一般为8~10min。每次随访后,护士将随访内容予以整理并如实录入计算机。如果部分问题不能当场回复,护士则做好标识并反馈给管理团队相关专业人员,寻求解决方案并尽快回复。
五、定期复诊
复诊团队由神经内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心内科医生各1人及护士1人共同组成。团队选择独立诊断室,每次复诊以上人员均参加,每周三下午1次。第一次复诊时间为患者出院后半月,以后每月1次,复诊时间提前或者延后均不超过1周。
复诊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合理膳食、运动、戒烟、限酒;查心电图、血压、肝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凝血四项、血常规,等等。医院调整制定二级预防方案,督促主要居家照顾者遵照执行。主治医生将以上所有信息录入电脑。护士以此为依据进行电话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