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构建
2020-01-09杨超
杨 超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引 言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将道德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时代任务和使命相结合,明确道德教育目标的新定位,以适应高职学生结构变化的特点。教师要将大学资源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明确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从属性上划分,道德教育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直接接受的教育课程;隐性教育是学生在无意识的间接过程中接受教育的方式。德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举例来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道理是一种显性教育,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属于隐含的教育,即我们常说的言行教育。教师要将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特有的道德教育模式,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符合开放式德育环境客观要求
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是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相统一的结果。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当今学校的德育教育环境变得尤为复杂。发展的市场经济在给我们带来生机和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这样的情景下,学校学生的德育观念,人生观念也出现了不同的倾向。有些同学有着很强的拜金主义或者享乐主义的思想,在生活中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这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有着很大的冲击。此外,在网络上,有些影视作品的宣传存在着扭曲的价值观;有些大众传媒为了博得人们的眼球和追求利润,常常报道很多低俗无趣的新闻或八卦新闻。这些都使高校的德育教育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时代不同,教学的方法也要有所转变。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使高校的德育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当正视社会的不良现象,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然后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1]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现状
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也存在普遍较低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生源造成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种是中专生晋升而来;另一种是高中学生成绩较差由于高考落榜而来。社会的固有思维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会有很好的出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认同感。这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淘汰的人,存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也不思进取,荒度时光。此外,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致使其对事情缺乏一定的认知,不能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和人生进行规划,理想信念缺失。强烈的自卑情绪造成学生长期处在自暴自弃的情感状态中,他们不愿意进行自我展示。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一是社会固有的成见、不良信息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这两方面就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高职院校学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等。在上述根本原则的引导下,传统的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较多侧重于技术知识的教导,技术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在高职院校课程时间安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在高职院校课程安排中也有体现,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相对较少,思想政治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调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构建措施分析
(一)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在刚进入高职院校时,由于不熟悉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环境,思想处于易变的阶段。这时,辅导员教师就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多关心和引导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境、成绩而改变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实时地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内化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缺少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外部世界的一些人和事缺乏判断力,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辅导员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行了解,以便面对不同时期的学生问题可以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要在课程讲授中进行渗入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是思想品德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道德教育并起到榜样作用的直接影响者是教师。教师本身具备的思想理念和道德素质直接关乎着所教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落实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具备钻研、创新的精神,与学生经常交流,对教学模式及时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不断完善自我,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进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讲授教师要不断探求专业知识中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渗透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占比率。学生是容易被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一个群体。外界环境因素包含诸多方面,如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学校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影响最大的。学生容易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如果学校安排的德育课程太少,学生就会认为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要。出现此种现象,无论学校如何强调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都会因为固有思维,认为学校只是在做表面工作。这也是学生不重视德育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要重视德育课程的设置,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占比率,尤其是关于社会实践工作类的德育教育要加强重视程度。德育课程的设立不仅给学生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实用型、应用性的高技能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德育教育。“德”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我国历来重视人的品德修养。[3]在当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以及开放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思想,探究实施立德树人的途径,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