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2020-01-09张志明
张志明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思维。同时,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施纲要》中还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因此,如何把“精准”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不足
(一)高校思政课堂学生情况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实行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师采用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学习气氛显得很沉闷无趣,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降低了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与实用性,脱离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1]
(二)高校思政教学队伍情况
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在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据了解,很多高校的思政师资队伍非本专业教师,有些由高校辅导员兼任,而高校辅导员并非全部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有的思政教师没有深入领悟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和新理念的内涵,不能给予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教育传输,与党的要求、学生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需求。另外,有的高校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思政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对思政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目前的思政师资队伍匮乏。
(三)高校思政课堂内容情况
近年来,我国有的高校思政教学内容与实际思政情况偏离严重,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现实生活出现严重的脱节状况。有的高校教师思政课堂教学时,内容过于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和有效性。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能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充分联系社会时政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思政教育内容改革。教师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大学生的思政价值观,思政课堂内容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应该挖掘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强调: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高校“精准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把握精准的教学目标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把握方向非常关键,即把握精准的教学目标,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全方位育人格局,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精准化,提升教学实效。[2]
(二)定位精准的教学对象
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及教育对象都是有着主体性的“人”。人是有思维、有意识的群体,且人具有多样性。从大学生层面分析,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必须明确学生的需求,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内心发展及需求具有多层次性,既包括个体身心发展,又包括大学生的三观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大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以及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不能直接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要做到“由面及点”和“因材施教”。
(三)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等工具,结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融入新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因材施教,突出大学生的个体性。学校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搭建学生个体化和群体化的网络框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在网络化平台下,关注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及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内在的专业素养,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