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地理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以“常见地貌类型”为例
2020-01-09李正荣张小东谭晓宇刘守江
李正荣 张小东 谭晓宇 刘守江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逐渐开展,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也逐步得到推广。笔者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与要求,发现新教材除了课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以外,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凝练。蔡志山[1]对“地球的历史”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地理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熟悉程度较低等问题。高俊昌[2]对新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为高中地理教师有效运用新教材提供了参考。林培英[3]则认为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学习地貌知识,并将自然五大要素综合起来设计教学。对此,本文以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个模块。以文图叠加、多图组合的形式编排了内容。以下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喀斯特地貌
该模块内容作为本节的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以《徐霞客游记》中的一段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内容为引导,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该模块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分布地区进行了表述,进而清除地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出现的障碍。同时,通过“徐霞客所描述的就是这些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这句话,紧扣课前所提的问题,并对学生思考的结果加以纠正与归纳。
教材在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了整体分析后,又将该地貌的局部景观作为第二部分内容。结合“地表喀斯特景观地貌演变示意图”“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两幅图片,分别对地表喀斯特地貌常见的溶沟、洼地、峰林等地貌景观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常见的溶洞景观的形态进行描述。然后,教材设计了以“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为主题的活动。教师在介绍了大窝凼洼地的基本情况后,要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与大窝凼作为该望远镜选址地、在基建工程与排水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加深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二)河流地貌
从总体上分析,此模块以理想河流为出发点,遵循河流上、中、下游至河口段的划分规律,用较少的地理名词对各个阶段形成的地貌景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5]。
从具体内容上分析。首先,结合澜沧江上游的“V”形河谷示意图,对河流流经山区形成的“V”形河谷地貌景观的河谷深度、河床起伏等进行了描述,让学生对山区河流地貌的形成有了清晰认知。在河流流入平原地区所形成的地貌景观环节中,教材将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作为案例,分析了冲击平原的形成原理与地貌形态,增强了学生对冲击平原作为重要农业生产基地的理解;其次,介绍了河流流经平缓地区形成的河曲与牛轭湖地貌景观,并展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河曲和牛轭湖地貌景观图,有效促进了地理教师在此环节的教学与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全面学习;最后,教材在讲述了三角洲的基本特点后,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风沙地貌
俗话说:“概念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基本支架[2]”。首先,该板块便以风沙地貌的基本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在干旱地区形成的几种典型风沙地貌的地貌形态。比如,风蚀蘑菇、雅丹等;其次,通过将阿联酋利瓦沙漠的新月形沙丘地貌景观图与新月形沙丘的基本特征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判断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位置,理解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延伸方向;最后,设计了以“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为主题的活动,作为该部分内容的结尾,提出了如何判断丹娘沙丘的沙源地、怎样分析其所在河谷的特征与主导风向等设问,加深学生对风沙地貌的认识和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四)海岸地貌
此模块内容的编排与河流地貌相似。首先,介绍海岸地貌的概念,再将具体内容展开;其次,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进行了叙述;最后,简单介绍了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的地势情况。基于地理素养培养要求的特点,此模块以自学窗栏目“寻找隐藏在红柳沙包中的环境变化信息”作为本章节教学内容的结尾,引发学生对环境变迁,乃至古环境的探索与思考。
综合分析,此章节内容主要对四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地貌形态等进行了阐述,为地理教师在对该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更利于后期地貌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章节课程内容要求明确表示,此节课程内容旨在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教学,让学生能够识别四种地貌类型。同时,能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3]。对此,笔者根据本章节课程内容要求,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遵循宽而浅原则,降低学生地理学习的疲劳感
“常见地貌类型”一节内容在编排上遵循宽而浅的原则。为了贴合经典性、时代性、针对性的地理课程结构,降低学生地理学习疲劳感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要以“讲学宽、讲解浅”为原则,让学生能体验到此节内容的可学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貌概念之前,需要掌握所用地貌类型的分类标准,明确指出该地貌类型为主要地貌,还是次级地貌。同时,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地貌的概念与分类。地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地貌类型景观示意图,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举例的方式把主要地貌介绍给学生。教师采取此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快课堂教学的进度,还能启发学生的地理感知。
(二)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促进有效教学
该节内容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首先,符合“地理1”把地球科学知识作为主体的标准;其次,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相衬;最后,地理教师应先认真研读教材,合理调整章节内容,再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地貌”一章的内容展开教学时,可将两节内容整合教学。一是地理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四种常见地貌的概念,以及一些对应的次级地貌概念。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日常遇到的景观描述,还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方法[4];二是地理教师需要注意教材的编排思路与逻辑[5],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之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充分理解这四种主要地貌类型的概念与形成原理,让学生能把生活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理解与热爱[5]。
(三)采用问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问题教学法是指将问题作为线索,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2]。由于内容的不同与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思考,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问题式教学。例如,鉴于本节内容所补充的活动探究与案例学习较多,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你问我答”模式展开教学,将与课程目标相悖而行。因此,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徐霞客游记》所选文段作为本节内容的课堂导入,先让学生理解该段文意,再让学生站在地理学角度回答徐霞客所描述的地貌类型、分布地区,以及该地貌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由于必修课程面向所有高中生[5],也是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学地理的基础。因此,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符合教材编排的思路与逻辑外,还要更加重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例如,为了让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几种主要地貌类型加以描述与辨识。
(四)设置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意识与能力,也是人类面对复杂世界的独立生存本领[4]。由于本章节内容为第二节“地貌的观察”的理论基础。因此,地理教师在对本节内容教学时,可以设置地貌观察实践课。首先,教师可以从地貌的概念与形态两种描述角度出发,为学生介绍四种地貌类型;其次,让各学习小组成员协作收集地理信息、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探讨分析问题与实施方案。教师可以把各小组合理实施方案环节加入到第二节内容讲解中,将两节内容凝练升华;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与反思,总结此次实践活动中自己的收获与不足。教师客观评价实施操作的利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策略的调整与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