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玉竹的栽培方法研究

2020-01-09刘大伟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刘大伟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一、玉竹生理研究

(一)植物学特征

玉竹根茎肥大,属于多年草本植物,表皮呈现白色,断面呈现粉黄色,根茎上存在较多的须根,且一般1~2个根茎便可以生长出很多茎枝。玉竹叶片呈椭圆形,光滑无毛,呈绿色,花1~3朵,浆果呈球形,成熟时呈暗紫色,种子为黄褐色,呈卵圆形[1]。

(二)生物学特性

玉竹属于阴性植物,强光照射会灼伤叶片。因此,其更应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地段。玉竹春季萌芽较早,抗寒性较强,在北方的寒冷地区,每年的4~5月便开始生芽,当温度达到5℃以上时,便会长出枝条。其种子具备休眠的特点,低温情况下便可以解除休眠,且种子发育较快,在25℃条件下放置80~100天,然后在0~5℃温度下放置一个月左右,种子便会发芽。

二、种子资源研究

(一)玉竹来源与分布

玉竹正品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可以人工栽培,而野生玉竹存在不同形态,包括小玉竹、康定玉竹以及毛筒玉竹等。同时,热河黄精、新黄精等也可以被当做玉竹使用,当前市场上的玉竹主要为野生玉竹,还有康定玉竹与栽培玉竹。我国的玉竹资源十分丰富,多个省份均有正品玉竹,包括河北、黑龙江、山西、宁夏、江西、广东以及湖南等地。

(二)市场需求及预测

目前,玉竹的出口量不断增多,商品价格不断提升。受高价位的影响,农民采挖玉竹的数量逐年增加,且采挖量远大于再生量,致使部分野生玉竹枯萎。这不仅破坏了资源,还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由此看出,当前玉竹产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促使玉竹面向生态型与自然型发展。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是玉竹的主要生产市场,每年的出口需求量可以达到5000多吨。我国受野生资源的限制,经销商则只有2000多吨的玉竹,当前的玉竹产量无法满足基本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这些均为玉竹的生产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2]。

三、东北地区玉竹的栽培方法

(一)选地整地

一是应当合理选择栽培地。玉竹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对栽培地的要求并不高,但需要进行规范化生产,一般在果园、农田地以及山地均可以种植玉竹。栽培地土质应选择黑沙腐殖土、沙质壤土或者黄沙腐殖土等,保证土层厚度大于25cm。同时,农田内的有机质含量也应高于1.2%,pH值应保持在5.5~7.0之间,且有效磷与地碱解氮含量均应大于120.0mg/kg,速效钾大于60.0mg/kg。玉竹应种植在有坡度的地理条件下,且以半阴半阳为最佳,地形应选择排灌方便的区域。果园大多为大棵木,而疏林地则为混交林或者阔叶林。二是应当合理整地。当种植区域在果园、山地以及疏林地中时,种植人员应采用免耕法整地,在清除小灌木与石块后,及时去除地面的杂草,一般采用浓度为10%草甘麟3000m1兑水80kg喷施。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应及时将3000吨有机肥料撒施至农田地,并进行翻耕,保持步道沟宽度为30cm。

(二)繁殖方法

玉竹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且属于根茎繁殖,芽叶肥壮且色黄白,芽端整齐略向内凹,属于粗壮分支。种植人员在留种时应去除芽端尖锐向外突出或瘦弱细小的种子,以免营养不足,影响玉竹产量。其主茎又长又大,种植成本较高,去除主茎后会严重降低玉竹产品质量,因此不宜采用主茎留种。有条件的区域不能摊开种茎,应将其放于阴凉处,并盖上湿润的砂土进行假植,假植时间不宜过长。

(三)栽培方法

玉竹在春季发芽之后便可以进行栽培,种植人员在栽培前应及时施肥,每亩施入150~200kg腐熟的肥料,浅埋于土层中。人们在栽培时,株距应保持在25cm,且行距保持在30cm,穴深15cm,每穴平放种茎3条,盖土厚度为3cm,其间应稍微压实。

(四)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除草。种植人员在玉竹生长期间应当重视除草工作,松土、除草次数保持在2~3次,翌年春季出苗后便可以除草,雨后不得践踏畦面,以免引起根茎腐烂。二是及时施肥。在玉竹进入休眠期后,种植人员应及时为玉竹施肥,覆土厚度保持在7cm,为来年开春的生长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合理调节水分,保证其健康生长。为了保证玉竹长势良好,种植人员应当做好水分管理工作,干燥时应及时浇水,补充水分;在连续降雨时应及时开沟排水,避免其烂根。四是要遮阳。玉竹是喜阴植物,应当适当削弱光照强度,且温度与湿度要适宜[3]。

(五)病虫害防治

一是病害防治,包括锈病与叶斑病等。种植人员应及时进行预防,入夏后喷洒波尔多液,每隔十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五次即可。二是虫害防治,包括青虫、地老虎等。种植人员应多清除杂草,并放置家禽进行防治。对于青虫,则每亩可以炒熟豆饼并加入敌百虫进行防治。

四、结束语

东北玉竹大多生产为饮品与食品,畅销于东南亚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玉竹已经进入了栽培开发时期。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玉竹,种植人员应采用高水平的栽培技术,优化种植栽培流程,从而收获更多玉竹,获得更多经济效益。